无法对朝夕相伴的毛茸茸伙伴投入感情、动辄抛弃,这样的人对身边人也该是同样的冷漠自私吧。
抛弃往往意味着死亡
1980年,法国摄影师Manuel Litran为《巴黎竞赛画报》拍摄了一张照片:由于被抛弃的动物数量远超出收容所承受能力,后者不得已在两天内迅速对140只迟迟未被领养的猫猫狗狗实施安乐死。
虽然这是36年前的老照片,但如今法国弃养宠物的现象仍无任何好转迹象。据媒体报道,每年法国多达10万只宠物被抛弃,而暑期是抛弃宠物的高峰期。据估计,今年7-8月间,就有6万只宠物被抛弃。与往年同期“正常数量”相比,增长了20%-27%。换句话说,平均每天就有1000只宠物就被无情地抛弃在高速公路、垃圾桶或是收容中心附近,失去了依靠。
“我对人性感到有点悲观”
据统计,法国是欧洲宠物“大国”,有超过1000万只家猫和800-900万只宠物狗。
而暑期弃养高峰的主要“原因”在于,需外出度假的主人们“不便”照顾宠物。就这样,为了几周假期,朝夕相伴的宠物就像垃圾一样被处理了:有人把宠物拴在高速公路休息站的树上,还有人真的干脆把自家猫狗扔进垃圾袋里,随意抛弃。
虽然收留弃养宠物是收容所的职责,但那些状态不易被领养的宠物,最终只能面临安乐死。面对每天源源不断到达的被弃小动物,卡尔卡松收容中心的工作人员加西亚女士显然有点被人们对生命的漠视刺激到了,对人性感到“有点悲观”。在采访中,她不断呼吁有关部门加重对弃养者的惩处,提高养宠物的门槛。事实上,虽然弃养宠物被刑法规定处以最高两年监禁和30000欧元罚款,但该惩罚不过是形同虚设。大部分弃养人往往轻易地逃脱处罚。
连孩子都可以抛弃,更何况宠物…
无法对朝夕相伴的毛茸茸朋友投入感情、只愿意享受快乐而拒绝承担责任,这样冷漠的主人一点也不值得思念!可想而知,他们对人也该是同样的自私,无法真正地投入感情。
不禁想起了国内曾沸沸扬扬的“威海虐狗”事件:狗狗被行驶的汽车拖行数十米,全身鲜血淋漓。事后,车主亲人站出来解释,称狗狗有疯狗病,把人咬伤,主人准备将它安置在其他地方。但狗狗不愿上车,车主才开慢车拉着它跑。虽然这个解释洗去了些“虐杀”的丧心病狂色彩,但仍令人胆寒:真的没有别的处理方式?哪怕狗狗真的得了病,但真能对它这样下手,的确需要麻木的心肠。
由衷希望,那些真正有爱心的人,可以收养代替购买的方式,重新给那些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狗狗猫猫一次机会,让它们体会到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
长久、平淡的陪伴
人尽皆知的动物片《忠犬八公的故事》、《导盲犬小Q》、《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情节平淡简单,却令人难忘。
《导盲犬小Q》一开始,刚出生的一群小奶狗或是在主人的臂弯中睡着,或是不安分地舔熟睡主人的脸庞。出于对浓墨重彩催泪桥段的期待,看客我已做好了痛哭流涕的准备。可是,小Q镜头下的生活一直很平稳。数次的离别、重逢中,没有欣喜若狂、撕心裂肺的煽情情节。它就这么成为优秀的导盲犬、默默陪伴渡边会长,时光倏忽而过。小Q和我们一样,在不经意间垂垂老矣。然而,每个细节,每刻的情感,都没有被忽视。
同样,在“猫奴”丰子恺的画作中,猫儿和里面的大人、小人儿一起,过着朴素寡淡的生活。在一幅幅日常景象中,小猫看小人儿喝奶、写字画画。它爱捣蛋,也能知晓人的心事。
在爱怜的主人眼里,猫儿不时观察人的情绪变化,又似乎在传达它的善意关怀:“人倘理睬它一下,它就用姿态动作代替言语,和你大打交道。此时你即使有要事在身,也只得暂时撇开,与它应酬一下;即使有懊恼在心,也自会忘怀一切,笑逐颜开。”
关于宠物的记述似乎都是这么朴素真诚。在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与信任之时,比人弱小的动物,似乎更容易给予爱怜和信任。演员林青霞在出版著作时就曾表示,季羡林的《老猫》给了她写作的信心,她没想到大学者的文字如此平实豁达。
谈到家中猫儿,季羡林写道 :“我们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脾气真像是老虎,极为暴烈,但是,对我们三个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我的被子上。晚上,我一上床躺下,虎子就和另外一只名叫猫咪的猫,连忙跳上床来,争夺我脚头上那一块地盘,沉沉地压在那里。如果我半夜里醒来,觉得脚头上轻轻的,我知道,两只猫都没有来,这时我往往难再入睡。”
从非洲到英国,作家莱辛的生活里也一直都有猫的陪伴。不过,在《特别的猫》里,她不仅赞美宠物,也写出了它们“猥琐的一面”。
在与猫共处的一辈子后, “最终沉淀在心中的,却是一种幽幽的哀伤,那跟人类所引起的感伤并不一样”:在非洲时,“小猫实在是太多了 [...] 小猫简直就跟树上的叶子一样,先从光秃秃的枝桠上冒出来,渐渐变得青翠浓密、枯黄坠落,每年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过程。”
时间不等人,让我们就像《生命中不可抗拒之喵》中说的,与毛茸茸朋友一起,活在一个爱优先于痛苦的世界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