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则立,擘划你我生前与死后

      预则立,擘划你我生前与死后

           

                段  金  训

    “我于昨晚去世,死时心若止水”,这是一位南京老太太,在2017秋天某日,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留下的遗书。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的过程。应该说,这位老太太临终前很淡定安然,没有恐惧,没有病楚与牵挂。

    德囯诗人海涅有一句诗:“死亡是一个凉爽的夜晚”。这位老太太就是在一个凉爽的秋夜死去的,“死若秋叶之静美”;不知道这位老太太有没有“生若夏花之灿烂”般开挂的人生与姣好容颜,若有,这位老太太一生算是完美的了。

    把死亡描写的如此惬意,这世上,也只有德囯这位诗人了。临终前能优雅写的遗书,这位老太太惊艳了所有的人。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以善终,无忧无虑无病无灾平静的死去,是修行来的福份。至于死亡两个月后,才被邻居发现,才通知她唯一的女儿,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有尊严的死去,最后的体面,真的,可有可无。

    如果我们一味地指向养老问题,在这个独生子女的国度,每天都会重复的同样的故事。

  一些有灵性的动物,比如大象,在要知道自己不行的时候,就离开队伍和家人,找一个隐蔽的地方静候死神的降临。至于死后被乌鸦等食腐动物啃噬,全然不顾也无需顾及。同样是灵性动物的人类,临终前,应该学学大象。

  对待死后,中国有两位极具影响人物,一位是雄才伟略毛泽东主席,另一位是先秦思想家庄子。

  毛主席生前曾认真地对他的保健医生吴旭君说:“我死后,兴高采烈给我开个庆祝会,你要穿花裙子,红的那种。……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  躺在水晶棺里,供人瞻仰膜拜,不是他老人家的本意。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天早上起来,庄子对弟子说:我昨晚做个梦,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这只蝴蝶也梦到我了。

    庄子(名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春秋时,宋囯蒙人,就是河南商丘一带人。生卒年月,晚于殡葬礼仪学校的校长孔子。

  《庄子试妻》是无聊文人的杜撰。

    不过,庄子活着时候,总做些让人莫名其妙的事。

    其爱妻死了,庄子鼓盆而歌,引起路人的诧异。等到他大限将至,把弟子招集来说:我即将死去,我死了你们也要载歌载舞,不要悲凄,更不要厚葬,哪死哪埋,放在山顶上让乌鸦啄食也行。《庄子之死》原文是这样的: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对待生死很豁达。乌鸢就是乌鸦与老鹰。

    当天晚上,庄子就往生了,一脸的安祥。

    向死而生,是人们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其实,苟延残喘的生命仅靠外力去续命,没有任何意义,就连临终关怀都是多余的。至于死后隆重的葬礼,则是活着人一种虚荣。

    出生入死,我们从母腹里呱呱落地那一刻,就在通往死亡路上漫行。生命不过是一场注定惨败的棋局,我们无路可退,只能跌撞前行。况且,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谁也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至。

    在上古炎帝黄帝时期,由于食物奇缺,就有活埋六十岁老人的制度了,被称为“六十换仓”或是“花甲葬”。在古印度、欧洲、日本、韩国都有类似的故事。

    六十岁活埋,听起来非常残忍。但弃老习俗是人类无奈的选择,在独生子女的今天,我们会不会被“弃”,或不同成度的“弃”,很难说。

    撇开此话题不谈,人活到六十岁就是一个人步入老年分水岭。人们常说七十三、八十四是道坎,其实,人活到六十岁也是道坎,人生七十古来稀吗。

    因此,人逾六十,就要看淡生死同时,擘划自己逐渐衰老的未来。当那一天来临的时侯,不能像大象那样,离开象群,找个幽静的地方,从从容容地死去,但至少能有尊严的死去。预则立,犹如这位南京老太太。

  2020.8.11初稿

  2020.8.12修改(段金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