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你好”“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耳边的这些“义正言辞”,从许多人的童年时代便已开始,伴随着他们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的选择,从报兴趣班到升学,从择业到结婚生子。不少父母和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框住”孩子蓬勃的生命。当他们习惯了这样去要求孩子,有时候会忘记初心,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为了成全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分不清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关爱,还是控制。而这些做法带给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许多孩子无法感受到爱,反而颇有怨言,进而出现各种“逆反”;有些孩子则缺乏独立思维和自主能力,永远“长不大”;还有的孩子会在精神满负荷后崩溃。
真正对一个人好,前提是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界限、尊重对方的需求、尊重对方的想法、尊重对方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作为父母师长,要学会放手要让孩子去赢,也要放手让孩子去输。坦白说,面对现实环境中的种种压力,老师和父母想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正因如此,相关的“心理课”才应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