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部分
一:【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二:【翻译】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
三:【思维导图】
四:【思考】
现在这个社会,老师讲解的东西,很多都可以使用百度找到答案,但是有一些答案是不好找到的。大学生写论文,是要很多本书,同时还要经过很多的实践,这样才能够找到合理的方法。这样的答案,仅仅通过百度一下是很难的。所以,优秀老师其实是应该喜欢写作和实践的,应该在阅读中找到答案的,并且将自己的收获总结出来形成论文。这样的老师,基本上就做到了学识渊博,同时能够回答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老师需要为学生的成绩负责,并且将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重要标准,导致很多老师仅仅做到教会学生获取学习成绩就行了。
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优秀的大学,其实老师还是要教这些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看书,实践和写作。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普通的大学,其实老师还是传承高中的内容,继续考学生基础的知识点,让他们进行作用不大的碎片知识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入不好的大学,基本上什么东西也不太学习。运气好的学生,自己找个工作。运气不好的学生,工作也不好找,拜拜浪费时间。
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学有所成,这才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引导学生提问,寻找答案。但是也不用过于痴迷给学生讲解清楚,有的时候,老师学生听不懂的话,就不用过于追求答案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些答案,真正的理解,需要花很长时间。
第十七部分
一:【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二:【翻译】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训练学拉车的小马的人会先反过来,让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三:【思维导图】
四:【思考】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做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期待一蹴而就。当老师,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做简单的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有信心,这样才能循序渐进。
静下心来想想,我们课本上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可能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考试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的测试和筛选,却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知识虽然简单,但是进行的训练却不不简单。举例来说:1+10=11,这样的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你让这个学生做100个这样的题,就不简单了。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就因为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打消了。
第十八部分
一:【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翻译】
古代的学者,善于对各种事物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事物的根本。
鼓声并不属于五声中的任何一声,但五声要是没有鼓点的节奏就不会和谐;
水色并不属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五色要是没有水的调和就不会彰显;
学习并不属于五官中的任何一官,但五官都是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治理天下之道;
老师并不属于五服眷属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关系,但一族人不经过老师的教育就不懂得伦常关系,进而不能做到彼此和谐相亲。
三:【思维导图】
四:【思考】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我们听鼓,为什么鼓敲起来是咚咚的声音,其他的声音都有余音呢?宫商角徵羽五声是声音演变的五个阶段,现在用西方的音乐理论诠释老祖宗的五声,这就错了,很多很可笑的东西产生出来了。五声是声音从触发到增长到达到高峰再到衰竭,最后直到消失的五个阶段,而鼓声呢,没有这五个阶段,咚一声,一声就没了。正是因为它的音没有这五个阶段,所以才可以用来点定节奏。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水有什么颜色都没有,不属于青、黄、赤、白、黑中的任何一色,正是因为如此,它才能调和其他各种颜色。本段用鼓与水的位置和作用来说明学与师的地位和作用,用比物丑类的方式来诠释比物丑类。此段通过鼓和水给学与师定位,进而为下一段作了个很好的铺垫,就是说学与师与大德、大道、大信、大时的定位是相应的,正因为这种相应性,才能说明通过学与师是达到大德、大道、大信、大时的不二门径。
第十九部分
一:【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翻译】
君子说:
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
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
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
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
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三:【思维导图】
四:【思考】
用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这四者来描绘真正学有所成、真正合道了以后,应有的这样一种状态,知道道是怎么回事了才可以说是真正上道了。下面说的是夏商周三朝之王祭百川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从源头到支流,再到主干,最后流入大海。河为先,海为后;河为始,海为终。这样就抓到事物的根本上了。《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能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当老师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