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丢三拉四,怎么办?-----三步训练,养成整理习惯
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妈妈,我的红领巾呢?妈妈,我的数学本呢?老母亲恨不得生个三头六臂给孩子找东西。
早晨给装的橡皮、铅笔,晚上回不见了踪影。玩具随手放在犄角旮旯,那是是自己玩的时候放的,转过来还问我,这个哪去了?
不管怎么提醒,全都无济于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孩子如此健忘?
我们每天每时每刻大量接收信息,这些信息成年人,会先做判断,然后择优。对重要的信息,感知处理。
敏感的小孩,不能快速判断信息的轻重环节,严重缺乏信息的应对。往往是这个信息还没来得及处理,下一个新的感觉信息已经到来。
就像面对家长三番五次叮嘱。孩子在听指令的的时候,事中事后都会被其他信息阻断,甚至家长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都会干挠他。
他分不清哪些是主要信息,总是处在接收信息中,当然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第一培养惜物感
利用的就是失去才懂得珍惜的原理。
东西找不到,这个重要的信息之所以始终没有引起孩子的注意,就是由于家长每一次东西没有之后,嘴上唠叨,行动上帮孩子解决。
比如铅笔没有了,急忙买一堆。因为怕影响学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第一时间给孩子备齐,甚至一打一打的买,
从某种意义上让孩子认为到丢东西,没什么大不了。反正爸爸妈妈会想办法,丢东西的事是。反而成了父母的事情。
面对孩子习惯性的丢,一定不要急着去处理,而是借机憋一憋孩子。
当孩子和你说:妈妈,我的红领巾哪去了?你就反问,那你放哪里了?你好好想想。不管孩子怎么问,一直回答这样。
你越是不介入,孩子越能意识到这个事呢,是他自己的事。
一旦找不到,他就得要面对老师。而一年级孩子是最为在乎老师的事情。因失去找不到要承担的后果,压力剧增。
这种感觉越深刻,越能激发孩子的珍惜感。
如果你孩子确实存在这个习惯,你就一定要花时间,挑几件重要的事或者东西模仿上述的方式来折腾孩子。
只要折腾到位,孩子的记性必会瞬间提升。
只有强烈的痛苦体验才会让分不清轻重的敏感的孩子格外在意。
将整理东西的顺序训练成条件反射。
1、通过体会失去之痛引发孩子对丢三拉四问题的重视。
有了重视在有头绪将教孩子做事的步骤和方法,反反复复训练成条件反射。从根本上克服总找不到东西的毛病 。操作的步骤就是1,做样板,平日里你跟孩强调多次,但仍然记不住的原因,就是你只是指出了孩子的不足。从未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所以,要想让孩子有条理。你就一定先做样板。
比如在家里,孩子的物品分为学习用品和生活物品。并分别为两类物品,准备对应的书柜收纳箱作为安放空间。并将每个小书柜标上类别标签。
读书柜的第一层文具类。第二层教辅材料;第三课外读物类。将整理箱标注汽车类,拼装类、布偶类等。然后将单个的物品逐一放进对应的类别里。
刚开始做的越细越好。整理书包,让孩子看清楚书馆分几层有多少的口袋,告诉孩子书本和作业要按照尺寸大小放在书包适合的位置上。
红领巾、跳绳、毽子等放在固定的口袋里。
放什么位置后?
2、做示范。做的每一个示范,控制在三步以内。清晰简单的步骤,不超过三步,孩子的感觉就是愉快的。
写完作业第一件事情不是去休息,而是立刻分门别类的将书本放在书包指定的位置。
回想除了学习用品以外,第二天还需要带哪些物品要是有,马上准备出来。
将书包放到门。其他物品,放到书包上。
有需要第二天早晨装的东西,比如绘画工具放在显眼的位置,保证第二天一穿鞋,伸手就能够到。
以次类推,用过的东西都第一时间整理好,归于原处。
3、反复训练与及时反馈。连续三周按照示范的方式与演示、认定,并且及时的给予评价。按照示范做的及时赞美;没有完成,不按方法做的,你不生气,不带情绪的提醒。直到孩子熟练。
当孩子习惯用固定的程序收拾自己的东西,养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以后想忘都难。有了这个基础,在附加更多种类的习惯。
时间久了,他需要的帮助越来越少,自理能力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