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阅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目的是为了在演讲中学会构建坡道的方法。但是当拿到手中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前两章作者对于批判性的思维介绍还是很感兴趣,但是到了后面,开始让读者在书中找论证、论点、论题、理由的时候,我开始有点懵,这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读课文学习写作文。读了两天,睡了几次,实在是枯燥乏味。不知道作者写作的意图。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朋友之前有问我:读书经常读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不想再看了,怎么办?我当时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我也存在这个问题,也无法给她解答。
在阅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发生了同样的问题,看着看着我就忘记了读书的目的,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时候我就开始停下来反思:
1、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想解决什么问题?
反思结果:我想解决如何提出关键问题,构建坡道,在提问中如何戳中读书的痛点,如何寻找热点?
2、在书中我找到答案了吗?
反思结果:书读到一半,并没有找到答案,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提问”?所以问题没有解决,我需要继续找答案
3、作者为什么开片写批判性思维?后面又为什么让我们学习找论证?
反思结果:批判性思维就是让我们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去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构思,深挖知识的底层逻辑。批判性思维的重点是找出作者表达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什么(论点),理由是否牢靠?哪些理由不够支撑作者的观点?
4、论证和结论、理由、论题都是什么关系?
反思结果:论证是作者阐述一个观点的过程;结论是作者要向读者传递的信息,理由是能够支撑作者观点的证据、素材、数据、定义、案例故事、图表等信息。结论+理由=论证。论题是引出作者观点讨论的话题或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我想要学会问题就是要找出论题的方式)
5、如果我读完了这本书,我能把里面的知识应用在什么地方?对我有什么好处?
反思结果:这本书看似是一本有关交给我们如何写作的书,但是仔细思考,发现里面“宝藏”巨大(在此感谢推荐此书的黄小皮),不仅可以用于写作,还可以用于演讲、做课件、阅读、讲书每一个学习领域。
6、我应该怎样阅读这本书?
反思结果:由于看到了一半瞌睡了半天,我开始进行反思到底如何学习这本书。除了以上几个反思的问题,我开始动手组织思维导图(重组书中结构),以下是针对已经看过的篇幅,针对自己的疑惑勾画出思维草图(因阅读不完成,我先拟定草图)
重置
梳理了之前凌乱的信息之后,开始用“苹果阅读法”提炼关键点
由于开没有看完,先写了一半,不过针对以上整理的信息,昨天睡觉前,利用草图构思讲解了一遍我目前所知道的知识,手机录音自我反馈
在自我讲解了一遍后,我不但找到了阅读这本书的方法,同时也根据《樊登读书法》的内容自我提炼了一套学习方法:(也不是自己创新的学习方法,只是利用几个有效的阅读方法重新整合)
1、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书(方法对于工具书最有用)
2、书读到一半看不带去怎么办(不断的自我反思,一定要不停的问“为什么”?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例如上面的一些问题,反复的问自己,当自己不知道如何解答,就主动到书中继续寻找答案)
3、读了一半没看懂怎么办(画“思维草图”,这里我说“思维草图”是指不用刻意画出结构,按照自己对书中的理解,自己先重组画草图,以便知识链接)
4、利用“苹果阅读法”寻找关键点(有效提炼书中观点)
5、制造反馈(利用手机录音,把前面汇总的知识自我讲解,讲解中一定会遇到问题,记录下来,在书中再去找答案)
6、制定输出计划(每7天一本书,读完后开直播课程读书分享)
本篇笃行日志写作用时40分钟,复盘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