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属于“讨好型”人格,具备“讨好型”人格的所有特质,内心也积压了因讨好自己认为应该讨好的人而必须或被迫承受或忍受各种敏感、多疑、自卑、嫉妒、胆小、压抑、恐惧、失落、孤独、忍耐、委屈、抱怨、评判、指责、怨恨,当然还有愤怒。
所有的情绪都需要宣泄,都需要找到宣泄的出口,都需要找到适当的宣泄方式。人类与外界互动的方式分两种:打或者逃。
“打”,即,当自己的能力足够,且能够保证自身安全的环境下,在安全范围内会向外主动攻击他人。而当自认为能力不足、条件不具备,或者安全感消失时便会选择“逃”,将攻击矛头调回来攻击自己。
多年以来,在原生家庭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眼中,在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领导同事、同学同乡、甚至外人眼里,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好同事”,是名副其实的大好人,就如同父母赐给自己的名字一样“英雄赞歌”,被熟识,抑或不熟悉的人点赞歌颂。但在自己的三口之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便游手好闲,指手画脚、吆五喝六、颐指气使、原形毕露。老公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两点一线,除了工作便围着锅台,背负着我和儿子负重前行:儿子胆小懦弱、心无目标、沉溺网络、委屈求全。母亲的感慨“好好的女儿婚后咋变成这样”,老公的“你在单位怎么与别人相处”都没能唤醒“自以为是”地我,就这样我行我素,逍遥法外沉睡了22年……我依然活在自以为是的“受害者”和“讨好者”的角色不能自拔……
持续学习家庭教育近五年以来,自己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白了自己的局限,感觉找到了方向方法,找到了工具方案,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以及自己需要修行的功课——臣服,也以为自己快修到家了。然而,在导师班课堂上,体验并突破情绪时,我被“讨好”羁绊了三天。
努力在脑海里搜索并调出小时候面对声色俱厉、脾气暴躁、一触即发的母亲,我以为自己那“无辜、无助、无望、有求”的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是“讨好”;仔细回想过往的工作中,为了达成一个个任务一次次合作一场场谈判,那一杯杯不得不的酒盏里,我以为流淌的是“讨好”;22年的婚姻生活中,老公和儿子一次次让自己的期待落空,或选择埋头苦读或选择游走在四方学习课堂上,我以为压抑着抱怨和愤怒背后的无奈之举是“讨好”……
当我一遍遍尝试并表演着自己认为的“讨好”被一次次打回的时候;当小组的同修们一个个轻而易举通过讨好考核的时候;当老师让已经通过的学员一次次地演绎和示范讨好的时候;当我一遍遍在心里痛苦地告诉自己“讨好”真的太难了我不会讨好的时候;当我一次次地“讨好”又一次次地被拒绝通过,很自然地通过了“失望”、“不在乎”、“不关心”和“神秘”的时候;当请教大军老师被告知“你心里没有,根本教不会”的时候……我将焦点回到了自己身上,我不住地询问自己四法则“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做到后的好处有哪些?”当我不住地向自己发问“我为什么不会讨好?”,“我为什么不能够讨好?”,“我为什么不允许自己讨好?”,“我为什么看不惯讨好?”,“我为什么做不出讨好?”“讨好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深埋着的“自以为是”和“自我设限”两大局限性信念。在我内心深处,我一直活在“自以为是”的模式里,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且一直活在“向外界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的二元世界里,总希望去“控制”对方的言行举止,扮演拯救者角色,一旦失去控制自己便会抓狂受伤,从而扮演了“受害者”角色。
当分析出自己不会讨好主要是源于内心不臣服的时候,我开始在心里为“讨好”画像,仔细勾勒和刻画着“讨好”的自画像,想象着自己如同一个粒小小的石子匍匐在巍峨大山的脚下;如同一颗细微的尘埃被深深地掩埋在厚重的泥土中;如同一滴细小的水分子被吞没在汪洋大海的怀抱里;如同一只被主人喂养了多年、即将离世的老狗眼巴巴地望着主人的那份完全无我与不舍的眼神……
当同修王倩在右边表演讨好,一凡考官完全无视我的存在全然与她互动的时候,我跪坐在地上依偎在一凡老师的左边,双手趴在桌边上,下巴紧贴在手背上,眼巴巴地看着一凡老师爱抚着王倩时,我听到旁边同修惊喜地说“看,看,英赞姐的讨好出来了,这眼神真的是讨好,可以拿百花奖啰”,也听到了“英赞姐真的好可怜,感觉是后娘养的”,当时我真的有这样的感觉,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稍稍抽离地回头,说“我是亲生的”。
我确实是亲生的,一凡老师对我确实是真爱,她非常眷顾我,三天以来一直坚持原则“对我决不放水”,因为她深深地知道“讨好”是我导师梦实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我确实极具挑战。更重要的是,一凡老师坚信:我已经豁出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百分百的努力,做到自己百分百。
感恩一凡老师严谨地治学态度;感恩各位戏精同修们的全力以赴;感恩悟纳合聚成爱导师班精彩课程设计;感恩自己的不离不弃。因为我始终坚信,“所有的资源在自己身上都有”,“我已经豁出去了”,“作为陪练你对我放水,就是对我最大的侮辱;我对你放水,就是对你最大的侮辱”。
感恩张翔妈妈静心的课程设计,感恩边老师的严厉耐心陪伴,感恩所有助教同修的全力支持,感恩自己真诚与敞开,谢谢你们,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