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之所感
--翟明娟
早该交的作业一直拖到现在,倍感惭愧~!但看到群里同学们的论文:有的立足于岗位写大学之所得;有的因黎明即起读圣贤书从而培养一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收获一份栩栩然、欣欣然的生命状态;有的更是经典绝伦,把经典与经典、经典与生活、生活与生活相参甚妙,融会贯通,四字经的描述不仅把大学三纲八目描写的淋漓尽致,更是将诸多经典之精髓涵咏其中、妙趣横生,看的我目瞪口呆,发自内心的敬佩,自愧不如又心生羡慕。于是,论文压力更是巨增,担心写不好引来嘲笑。可《大学》所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自己知识浅薄但也不能自欺,写不好就写不好,总得写,总得听老师话完成作业才行!于,我就谈点学经的心理路程吧!
我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全然的奔向《大学》的!之所以愉悦,是因为我有一种邂逅相识许久未曾谋面而终相见的挚友般美好的、亲切的感觉!当初文文老师引领我进入经典学习时,她说“读经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时俺不懂此句出处,也不了解其意,现在知道原来是出自大学啊。在听文文老师讲《诗经》、《学记》、《道德经》等课程时,她引经据典,不同的场景经常经经相参,听的我如痴如醉,沉醉其中。记忆犹新的像“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而著其善”告诫我做人要务本,不要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做人要精进才可成为从内而外、从外而内的真君子;“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人要不断学习每天要有所提升,有所创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告诉我做人要立于本份在上不凌下,在下不援上,为政要正,方可务本道生;“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告诉我做人要正,修己方可安人等等。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词句听得我心血澎拜、激动不已,从而发自内心的敬佩文文老师的博学,感叹文文老师怎么如此厉害,把中国文字运用的太妙了!同时也深深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认识到经典的魅力无穷。所以,我要跟着文文老师好好学,好好腌,好好熏!陌生的是,这些经典的语句原来都是出自《大学》,而孤陋寡闻的我之前却不得而知,现今如获致宝般欣喜!不禁庆幸自己也算是个有福之人,有幸结识经典!于是,再次暗暗下定决心,跟随文文老师黎明即起读圣贤书,让俺的生命也能灿烂的存在。
心情像过山车似得在忽喜忽悲、忽惊忽悟中快速飘过了21天,而我意犹未尽,全然兴奋的状态还未休整就进入了中庸,心理路程又别有一番滋味。
初识大学如果说是邂逅挚友!而中庸,他像一位威严的智者,初识便有一种敬畏,敬佩之余却难以靠近。读来难,学来难,再背下来,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有些畏惧,想停下来休整温习,把学过的消化消化再跟随吧!每每有如此想法时,“不怕慢,就怕站,一站就是二里半”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响起!我不敢站,我怕一站就不是二里半的问题了,我怕我再次追随时会更赶不上前进的步伐!想想之前学过的“难易相成,有无相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些语句,不就是告诉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吗?难是正常的,只有经历了难就会有易,贵在坚持!而且我还有一帮亲人,在一起黎明即起读,全然相伴,共读圣贤书,我怕什么啊!我不需要怕,只需追随前行!
经历了这些心理纠结之后,我让自己静下来,致虚极,守静笃,绝学无忧!每天至少全文通读两遍,每天背诵的部分至少读五遍,至于背下来与否我不再刻意强求,我相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现在我和中庸也是相当熟悉的老朋友了!而且越来越感觉经典的学习不是速成班,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神效,但的确魅力无限!所以,我不要求自己速成,但我要求自己成长,可以慢,不能站!每天与经典相伴,默默地接受内功的传递,时间越久,这种美好的感觉越强烈!最后,只想感谢文文老师的引荐,感谢同学们一路相伴!让我们一路跟随,一生相约,一念恒定,一起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