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学校通知,于2017年12月13日在河津市第三初中参加了运城市西片区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说实话,我去之前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研讨会,只知道要去三中听课,算是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到了那里才发现阵势之庞大,活动之隆重。能在这样的活动中讲课的老师肯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老师,如果我也有机会在这种活动中讲课,我会很荣幸。以前我可能觉得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很渺茫,但现在我认为,只要我用心去做,我也可以。
我首先说一下我从这两个老师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吧。两个老师中,我更倾向于喜欢万荣城镇中学的李海晓老师,即使她的课没有按预期讲完,这在公开课中是一个很大的忌讳,但仍然掩饰不住她的优秀。
看上去她是一个富有内涵的谦逊的学究型老师,稳重而不张扬。她的课程设计清晰、条理,让人一目了然。问题的设计也恰到好处,有效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课件精彩而实用,每一个选材都非常的精准,有效地服务于她的教学,这和平常一些花里胡哨的课件形成强大的对比,真正做到了用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而不是为用而用。无论是视频的链接,还是音乐的插入都恰到好处。能看出她娴熟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用技巧,这正是我所缺少的。看着是短短的一个课件,但能看出她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有好几个视频,还融入了大量的文学方面的知识,这些东西光是筛选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能看出她有着深厚的知识底蕴,属于厚积薄发型 。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不断地输入各样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有好的输出。否则临时抱佛脚肯定不会有好效果。
或许是远处的和尚会撞钟的思想做怪,河津柴家中学王英老师的课也很精彩,但我的印象不怎么深刻,感觉她有点蜻蜓点水,没有把课堂内容深入下去。因为这课的课题是《生命可以永恒吗?》一听这课题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抽象的话题,要想把它讲清楚也确实不容易。我觉得这样的课堂重点不是记住几个知识点,而是让学生从头脑深处对生命有个庄严的认识,从心灵深处对生命有个深刻的感悟。发自内心的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立志活出生命的意义,在有生之年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当然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想实现必须依靠相应的课堂设计作为载体。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评价两位老师的课的话,我觉得这两个老师真的很了不起。
接下来我想谈谈议课阶段的收获。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运城教科局的王主任的评课。她看上去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老师。但对于课堂研究却很有见地,除了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她提出的指导意见可谓是一针见血。我什么时候也可以像她一样,用心去干工作,我想我也可以。
她向讲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针对性问题:“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吗?”她指出了新课标的一个要求,要以初中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作为课堂设计的依据。她指出了这两个老师的共性问题,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而上课,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出现的一些很好的拓展点没有进行恰到好处的拓展,很可惜。这其实也是很多公开课老师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老师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做的工作就是把学生使劲地拽到自己设计的套路上,而忽视了课堂的现场生成性,尤其是柴家中学王英老师的课堂上,我这种感觉更强烈。当然我也会有这方面的毛病,所以深有体会。
深究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如果以老师的知识渊博为前提,原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也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而我个人认为心理素质的高低也取决于知识储备量的多少,如果老师对于知识的熟练程度达到信手拈来的水平,就像诗词大会上董卿的表现,那课堂一定会有行云流水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就可以做到恰如其分地点拨,从而让知识的传播更清晰,感情的渗透更深刻。而两个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干巴巴的几个词语进行反馈,根本没有形成互动,似乎学生的回答成了摆设。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力求在课堂上能与学生达到很好的互动,做到恰如其分的点拨,与学生达到思想深处的共鸣、心灵深处的共振,从而让课堂内容深入下去。在每节课上都实现身心合一的奇迹。
总结一下:1、利用日常教学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接下来的期末复习认真设计几个课件。
2、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加大知识的储备,比如开始每天1千字的打卡写作,我的时间是允许我完成这个目标的,达到关键时刻厚积薄发。
3、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自如地和每个人交谈,克服羞怯的心理。
4、用思维导图,至少每周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