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刻,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沉下心来读一些书,沉淀一点生命的智慧。这大概就是我期望中自己的样子。当我读张爱玲的自传小说《易经》时,我觉得这也该是这个年轻女孩的样子,从容不迫,淡然智慧,对零零总总的生活宽容大度。这是我能想到的,一个人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也许,在未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就有一种预感似的沉重而无奈的哀伤,为了故事里的那个女孩。
这个叫琵琶的女孩子,看似对母亲谦顺乖巧,实质却刻薄冷漠。她本不需要对生活凑那么近,把什么都装在心里,堆砌出恶毒、细小、阴冷的自我,拙劣地掩盖在木讷和拘谨的微笑后面。
何必去理会那么多,我心疼又无奈地想。她可以把自己藏起来,安安静静地画画和读书。而不是,在空气中抓住弹火纷飞后的丝丝烟硝,编织自己的牢笼——为了报复自己的父亲,后母,还清母亲的债。这是一件多么耗费生命,啃噬爱,摧毁自我的事情。
虽然,这一切还是成就来一个精彩的张爱玲。
我似一个忍受着厌恶的观众,几度侧过脸去,不愿看见她幼稚地炫耀自己的智慧,陷入旁人的愚昧戏剧中造作自己的成熟和自信。在我心底,一直保留着的,是那张昂着头,一身骄傲和不羁的照片。
我不愿看见她过去拙劣的模样,内心深处又十分佩服她对自己的残忍。
想起前一阵子读《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的自传,不同的地域,同样的兵荒马乱。战争让世界变得荒唐,让人迷失,却也让人真实。当一切过去,大地安定,空气里尚未沉静的硝烟,成了金丝银线,一根一缕穿出有意思的命运轨迹。这时看到的自己,也许才能是有趣的,足以释怀的,即便是小丑的模样。这大概是记忆最好的礼物。
宽容,是时间的沉淀,并非是与生俱来。
再读张爱玲,我几度扭过脸,不想看的,又岂是仅仅是她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