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解学会爱
――读绘本《没了就没了》
今天去绘本馆给儿子换书,借到了美国大师级童书作家和插画家婉达·盖格创作的绘本《没了就没了》。婉达·盖格1928年出版的《一百万只猫》被誉为美国第一本“真正的绘本”,先后斩获多项大奖,也由此拉开了20世纪30年代“绘本黄金期”的序幕。之后她又一发不可收拾地创作了多部作品,并频频获奖,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没了就没了》就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书的外观很简单,温暖的阳光撒在广袤的大地上。一棵阴凉的大树下,爸爸一脸陶醉地搅拌着奶油,可爱的小女孩儿趴在花丛里想要咬一口芬芳的花儿。整个画面宁静又温馨,充满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不禁让人疑惑:是什么没了?
带着疑问,打开书册,发现里边的插图并没有上色,就是白色的纸张、黑色的线条,勾勒出主人公生活的一幅幅场景,像日子一样朴实无华。
这是奶奶的爷爷讲过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里生活着一对农人小夫妻,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有一条活泼的小狗,还有一小块田地。农夫到地里干农活儿,妻子在家里做家务,夫妻俩都很辛苦,可是丈夫总是心里不平衡,觉得自己的活儿又多又累,妻子的活儿又少又轻。于是妻子说:“那咱们明天换换工作吧!”第二天妻子兴高采烈地扛着锄头去了田地,剩下农夫在家也是满心的得意:家务活儿多轻松!不就是看看孩子做做饭!结果整个家里乱了套:小狗叼走了厨房的香肠,撑得四脚朝天躺那儿不会动了;仓库里的苹果汁流到地上把小仓房变成了小池塘;奶油桶倒了撒了一地,小女儿摔在了奶油里沾了一身湿;奶牛从屋顶掉下来,自己被拽进了烟囱里……还是妻子回家解救了这一切。丈夫终于明白妻子的活计也不轻松,从此以后,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整个故事贴近现实生活,语言生动幽默,图画栩栩如生,特别适合亲子阅读。儿子看到这个被吊在空中最后又摔在大锅里的的男主人时,哈哈大笑。我就问儿子:“故事好玩儿吗?”他说:“好玩儿!”我又问他:“为什么他会这样啊?”儿子说:“他干活儿的时候没有安排好顺序。”“是啊!所以我们做事情之前可以先做计划,安排好时间,有效率地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不过,这是不是也说明爸爸妈妈要做的事情很多啊?”我又问。儿子想了想,点点头,这个故事让孩子能够明白家长的辛劳,进而去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
放下绘本,我的脑海依然不能平静,觉得这个故事更可以从夫妻的角度去解读。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的重担都压在了小夫妻的肩上,而且二胎政策的放开,又让家里多了一个磨人又暖心的小宝宝,家庭的负担就更大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女性选择了离开工作岗位,回归家庭,掌管一家大小的吃穿住用行,承包了全家的家务,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辛劳。但是这份付出得到肯定了吗?似乎并没有。生活中很多男性就像故事里的男主人一样,认为自己的活又多又累,妻子的活儿“太简单了!”“不过是看看家,做做家务,压根儿不算什么!”所以回到家中不仅自己什么事情都不做,还对妻子呼来喝去,一点儿都不尊重。长此以往,这个家庭的夫妻关系会怎么样?爸爸对妈妈的不屑态度又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这真的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夫妻关系可以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生长环境,让孩子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爱。那良好的夫妻关系如何建立呢?我想首要的前提应该是平等吧!因为平等,才能理解;有了理解,才会尊重;彼此尊重,才能有爱。所以,这些不能尊重妻子劳动的人,不妨也像《没了就没了》里的男主人公一样,和妻子来一个身份的互换,呆在家里做几天家务,看几天孩子,亲自感受一下这种生活,想必就不会再认为这种生活很惬意了,会理解和体谅妻子的劳动和辛劳。那样的话,每个家庭都会像故事里的家庭一样“一家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直到很久很久。”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这样充满理解充满爱的家庭里,也会成长为一个个心中充满爱的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