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引发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它深刻揭露了黑奴制度不公,它激发废奴运动的高涨。这部作品就是斯托夫人所著《汤姆叔叔的小屋》。
斯陀夫人对于美国的影响,主要是她作品所带来的震撼。斯陀夫人的著名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当时美国反对黑奴制度的典范,被称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这本书的流传使斯陀夫人成了一位世界瞩目的人物,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斯陀夫人。在谈到斯陀夫人的历史地位时,柯克·门罗认为:“她不仅在世界著名妇女中是类拔萃、名列前茅的,而且在决定美国人民命运的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她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一个人。”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接见斯陀时对她说:“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足见斯陀夫人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1811年,哈里特·比彻·斯陀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利奇费德的一个牧师家里。她从小受到神学的熏陶,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宗教的氛围中度过的。青少年时期,她在哈特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酷爱读书。除了学习神学外,她还大量地阅读拜伦和斯考特的作品,这两位著名作家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哈里特·比彻·斯陀14岁时,全家搬到波士顿,几年后又迁至辛辛那提,她父亲利曼·比彻被任命为那里的莱恩神学院院长。哈里特随父亲在辛辛那提一直住到1850年。她在中学任教不久就结识了莱恩神学院的教员卡尔文·斯陀,结了婚,并生养了六个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她偶尔为杂志撰写短文和小说。
辛辛那提市位于肯塔基的俄亥俄河河畔,郊外是星罗棋布的大农奴主种植场。当时,那里是北美废奴运动的中心之一,在市区经常能听见反对黑奴制的激昂的演讲。同时辛辛那提还是各地逃奴的避难地,他们通过“地下铁道”,把辛辛那提作为中转站,然后逃奔加拿大或北方的自由州。
在废奴运动的影响下,斯陀夫人一家对黑奴也深表同情。利曼·比彻的家里就安置过逃奴,这使斯陀夫人有机会亲耳听到逃奴诉说悲惨的遭遇,控诉奴隶制的种种罪恶。以后,斯陀夫人又得到一次机会,与朋友一起访问了肯塔基州梅斯维尔的几个种植场,耳闻目睹了黑奴劳动和生活的惨状——后来就成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里谢尔比种植场的雏形。斯陀夫人的弟弟是个商人,经常往返于新奥尔良和红河郡之间,他给斯陀夫人讲述了许多关于南方奴隶主暴戾恣睢、惨绝人寰的真实故事,特别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一艘商船上邂逅的一个凶残的奴隶主的劣迹,使斯陀夫人大为震惊。后来,斯陀夫人便在此人的基础上成功地塑造了莱格利这个反面人物形象。
斯陀夫人是一位内心充满爱的人,书中这样写道:“她的一生是受到爱意驱使的一生,她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写下自己认为应该写下的文字,而这一切都是在爱意的驱动下进行的。倘若她没有认识到‘爱意才是生命的血液,是万物存在与一切智慧的基础’这个道理的话,那么她是绝对不可能创作出《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牧师的求婚》等作品的。
斯陀的作品引领了废奴文学的兴起,更唤醒了社会平权意识,其作品和行动影响了美国社会公正的建立并左右了废奴运动,这些细节你会在阅读此传记中寻觅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