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笔记)
近段时间正出处于学习的停滞区,之前总是迷念于学习的时间积累,忽略了学习质量。导致越学到后面,时间是上去了,学习的效果显然有点捉襟见肘。以至于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方法论,虽然没有放弃,但是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
最近听到吴伯凡老师的专栏文章,关于《学习的本质》的解读,反复听了许多遍,今晨晨跑时特意又拿出来用原速再细听了一遍。没什么新鲜的,内容或多或少也在其他地方看过,只是在稍微迷茫了的时候,需要一些原本已知的大道理,拿出来再听一听,让大脑皮层的沟回再深一些。
关于学习的本质,吴伯凡老师从两个方面阐述:
认清伪学习
在讲伪学习之前,吴伯凡老师先讲了一个非伪学习的有点老掉牙的故事,富兰克林的写作训练方法,找几篇好文章,反复模仿,最后的声望就好比当年被无数人喷的腾讯总是山寨,现在却走在了科技的前沿。
关于伪学习的一大问题是,我们有时看见某一篇美文或者不错的音频,做的一件事情是收藏,然后再也没有然后,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开始。在4.23读书日的视频中,吴老师提到的《奇特的一生》中,他提到,我们很难回忆起自己前一天,前两天具体做的事情,当时我不以为然,当我真正开始记录自己时间的时候,当天的每个时段做的事情或许还能很快想起,然而,有那么一两天搞忘了,等第三天来回忆自己前两天做的事情时,那时,我才真的发现吴老师说的真是那么回事儿。当真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不自在。
什么叫学习?所谓学习,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先有概念”,也就是从一个既有的解释网络,过渡到另一个合理的解释网络,以处理眼下的情景。
学习首先要有挫败感和危机感,就像我们看见一个东西想买,打开钱包发现钱不够,这叫挫败感,不叫危机感。你原有认知的家当已经没法应对眼前的情景,自然会有挫败感,有困惑,甚至有威胁,这其实是原有的解释网络收到了创伤。
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学习,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不过是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被动囤积,我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学习。
找到假想敌
学习的过程就是远离平衡的平衡态,远离稳定性的稳定性。就好比我们走路时,及时不断远离平衡的平衡态,好比我们骑自行车时,骑行的过程时远离稳定性的稳定性。
我们通常的学习不过就是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无用囤积而已,只有当你想解决一个问题,而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没办法应对的时候,才有明显的饥饿感和急迫感,也就是一种强烈的期待。
这时候我们原有的解释网络受到了撞击,受到了创伤,就会促发另一种机制,叫知识的自我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