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化解更应“抓前端、治未病”

近日,我国连续发生了两起震惊社会的暴力事件:珠海重大冲撞事件和无锡学生杀人事件。这两起事件着实令人痛心,我们强烈谴责这些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也对无辜受害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和哀悼。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它们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问题。

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相关部门确实应该进一步加强体育中心、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完善防护设施、警示标志以及制定应急处突预案等,但在对矛盾纠纷进行末端管理的同时,笔者认为,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进行源头治理,要“抓前端、治未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各级党委政府一是要不断探索和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整合资源,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职能单位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调解格局,变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为多部门联合出击,将矛盾纠纷末端管理转为源头治理,共同为基层矛盾纠纷把脉问诊,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让群众的合理诉求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二是要将矛盾纠纷化解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宪法日”“法制进校园”“法制进社区”等契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日常工作中,司法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筑牢基层维稳“第一道防线”。三是社会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团辅活动、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帮助那些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提高人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让人们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珠海重大冲撞事件和无锡学生杀人事件中的两名嫌犯,一个是因为对离婚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进而报复社会;另一个是因为考试不合格和实习报酬问题,同样选择了暴力手段。他们二人如果能提前干预一下,也许会防患于未然。

抓好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必须久久为功。各级党委政府要持续践行为民宗旨,切实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推动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多元化解,有效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