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朋友圈被“地摊经济”刷屏了。
新闻上说,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和“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于是,下面的各行各业纷纷开始各显其招,推广执行“地摊经济”。最大的话题是一个城管邀约小商贩的视频走红了。原来驱逐、抓捕小商小贩的城管角色一转,主动电话联络小商贩,邀请对方开展地摊经营。城管和商贩迎来了久违的和谐。不仅商贩受宠若惊,老百姓也是惊掉了下巴。
生活比电影还精彩。观众朋友们怎么能不情绪高涨?于是,疫情期间程序员、老师兼职外卖员,幼儿园园长摆地摊的旧新闻也被拉出来又重新炒了一遍。
从古至今,我们对于行业的排序是“仕农工商”,“商”排在最后。更别说,连个固定摊位都没有的“地摊”了。这是千百年来我们骨子里的观念。我们好不容易熬出了头,突然又回到了当初的地摊时代。这种落差,搁在谁身上,都不是一瞬间可以转化得来的。
但在我个人来看,这批人敢于突破人设,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是活在现实里的勇士。我喜欢他们身上的韧劲,也喜欢他们身上的烟火气。
我小时候,家住在一个热闹的小镇边上。每天早上4、5点钟开始,就能看见各种商贩的身影。大多数是卖早点和卖菜的。对于太阳还没有升起就要赶到学校的小孩子来说,那是黑暗中的同伴,也是前方一盏温暖的灯光,尤其是在下雨的时候,或是寒冷的冬天。
以前的家里,不像现在这样零食一大堆。寒暑假在家的时候,要是偶尔能听见门外传来的“包子”、“冰棒”的叫卖声,就像遇见了久违的亲人一般,赶紧翻箱倒柜地去找零花钱出来,飞奔出门,大喊一声“等一下”。生怕别人没听见,一蹬自行车就走了。
到了晚上,镇上街边的各种小店和地摊也开张了。卖小玩具的、小礼品的、卖夜宵的,热闹非凡。傍晚时分,约上好朋友一起,兴奋地流连在一家家小店中。忙碌的老板笑容满面地转来转去。临走的时候,每个人手里拿着各种小零碎,互相交流,那种满足感,不输于考试得了一百分。
后来我长大了,去外地大城市上学了,离开了家乡。偶尔寒暑假回家,找到那家念念不忘的早餐店,点上自己最爱吃的早饭,感觉整个人都被融化了。偶尔睡懒觉去晚了,人家就收摊了。那就只能扫兴而归,期待着明天早点过来。
再过了几年,发现原来喜欢的小店,都不知去向了。问过家里人,说家里有孙子了,要改看孙子了,没时间了。还在继续经营的店家,也感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不知道会做到什么时候。家里的年轻人都去了城里了。
那一瞬间,突然感觉到,不只是他们需要我们,同时我们也需要他们。
今年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场重创,也带来了新的转机。为了促进经济的复苏,商业的大浪搭载着各种平台,铺面而来。从央视主播,到网红罗永浩,再到普通民众,都投身到了这场变革之中。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有了国家的扶持,更有了规范化的管理。底层人民不仅有了生计,活得也更有尊严。这是好事,是人性的回归,不是时代的退步。事实上,从来没有什么退步,一切都在前进。
久违人间的烟火气,要回来了!这团烟火气,吹散了疫情下人们内心的乌云,也吹散了人性中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