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5月2日,晚上7:00时,我看到共读群内宣布读书活动准时开始的消息,才知道一天天忙忙碌碌的自己,竞然第一次不知道今天是周四。可是,我还在从鹤壁回滑县的路上啊,急忙在群内请了一会儿假,到家拿起书就走,没做1分钟的停留,终于在7:30前赶到了读书现场。
可是,可能是因为小长假,大家都带着孩子出外旅游了,所以到场人数创了历史最低。因为是共读,这么多人不能参与,等人到齐了肯定要重读,晓茜提议改变共读的原计划,于是临时决定:大家就身边的任一话题,就现象、寻原因、找方案,让生活更美好。
zheng老师看我风风火火赶来,说看我状态很好,就以我为例来讨论一下如何做好退休过度的。
我是如何做的呢?首先离开几十年养成的生活模式和工作习惯,大家肯定都不能说是很轻松的、没有一点儿失落感。但是,做好退休前的准备工作,做好转型准备,肯定会减轻对老生活模式的依恋、突破旧自我、实现新自我的。
我做了什么呢?
(1)调整好心态很重要。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不仅有好多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好文章,更有很多美丽的图片,而配在美图上面的几句话都是我精选的哲理名言。每天被它们浸润,若不坚强,似乎都没天理。
(2)为新目标提前做好准备。首先,找到新的归属感。写我是一个喜欢躲在角落里安静生活的人,还记得2014年,爱好记录生活的我应当时作协主席之约,参与了2014年作协第二次会议,尽管我知道“众行远”,但因为教师的身份已够我忙碌,我还是选择做一个自由人。2022年,离退休只有三年了,我首先加入了滑县作协,一年后,又加入市作协,不为什么,只为自己找点归属感。因为人是一个群居动物,归属感是必须有的。其次,自然过渡。临近退休的半年时间,我没担课,只负责指导两个青年教师上好课就行,中间也有代了七年级老师一段时间的课,但只上课对我来说就是休闲。然后在校长办公室负责整理资料、写写文稿,让生活由闲散状态到闲散状态,过度很自然。第三,提前确立新目标。我有自己的目标,我要把自己手边好多看了一半的书读完,后来又变化为根据需要读某些书,更何况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我的生活又增加了其它项目,每天静心读书时间尚且不足,哪有时间去产生失落感?所以,提前确立新目标,不断增加新项目,给自己的生活制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的生活便不会没有活力。
(3)忙起来是最好的生活节奏。俗话说:无事生非,忙才充实。为使自己真正忙起来,我做了以下几项调整:首先,运动加量或保持。一段时间以来,我为自己加上了早运动(体育场快走1小时)、晚运动(门前河岸上散步1小时),一天两小时,占了白天时间的六分之一。我还保持了每周六随徒步群登山的习惯。其次,关于写作。把小日更变成了每天的千字文,还把公众号也编辑起来。看似文章的复制,其实要经过重新编辑、排版、插图,无论写得好不好,但自己必须看着美观,这个要求看似简单,我却要为它选图片、设背景、修文字等;然后,加上了语音小打卡;参与了读书共读活动;甚至才买了一个无人机,准备挑战“让梦想飞”的新生活模式等。
当你面前总有一个个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时,当你每天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设想后,你就会产生幸福感的。
比如像今天,早上跟着“瘦瘦的我”学习驾驭无人机,上午完成语音小打卡后,开始读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下午则去了淇县、鹤壁,看李老师无人机摄影,还误了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聊天半小时多,9:30开始写日更文,到这一天的工作就绪时,时间应该在夜里11:00了。
我还有很多写作视频没看,我还有很多摄影知识不懂。但我也不给自己太大压力,于是我就把很多需要做的事在心头堆着,时间会为我过滤出重要事项,忘了的就遗失到岁月的小河时,留下的就让它在小河中洗个澡,跟着我再出发。还记得我说过:自己对谁都没那么重要,没有谁天也塌不下来,你只管努力地走着,时而停下来悠闲一下,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
如此充实的人生,如此张驰有度的节奏,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当然,我也是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着,能否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全在自己去把握。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唱响自己的节奏,不一定非要唱大江东去,谱一曲小桥流水也行,且让它有自己的淡雅与从容、欢快与歌声就行了。
告诉自己:有所追求,是一种快乐;懂得知足,是另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