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酷爱竹子,一千个人看竹子,就有不同的竹子。王阳明先生为了体悟朱熹提出的“格致”,就是面对事物,自我领悟。 王阳明对着院子里的竹子想了七天七夜,最后自己得病了,还一无所获。
文与可是著名的画竹子的画家,他主张心底有竹子,然后再动笔。人们看到他画的竹子,无不赞叹惟妙惟肖。心之所向,才能感知世上的万物的变化。观察竹子,不过只是一个噱头,因为心是看不见的,你无法窥见人们内心的活动,但是竹子你是可见的,我想大概古人表面寄情于竹子,骨子里只是想要表露自己的态度。
郑燮曾写过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人在生命位置,都不卑不亢地坚持一个自我,实属不容易的事。这些都是名人看竹子的感悟。对于我来说,竹子再好,也需要和周围景观搭配。
比如说,在一个闹市里,放几根竹子作陪衬,无法感受竹子的清雅高洁。相反,你假如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发现一大片竹海,你会十分地兴奋,看着一根根欲比天高的竹子,再看着那些不断地窜出的竹笋的尖尖头,你不由地感叹,这些春笋不负春光,肆意生长,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很可惜没有机会住在竹海里,聆听和感受风与竹曼舞的声响,但是我曾在家里种过文竹。虽然盆景很小,但是再小的文竹也有冒竹笋的时候。这个小小的冒出来的竹笋何尝不是命运的馈赠呢?再小的文竹也有竹笋,再卑微的人也应当要有灵魂,我想做人也该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