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坚持做这四件小事,好运会不请自来!
人生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一个人应该如何走出困境,走向人生的成功?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微妙的人际关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这些,常常会给我们带来莫名的浮躁和痛苦,让我们劳累不堪。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休憩,更多的是获得心灵的寄托和生活的智慧。
佛家以出世的姿态入世。佛家不承担世俗的工作,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不享受世俗的生活。但他们却积极介入社会,并承担着一项特殊工作。即抚慰人的心灵、引导人的善行,为人类寻找一个安顿心灵的乐园。
南怀瑾,中国当代佛学大家。他自小接受中国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了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可谓一代宗师。
在大师眼里,儒、释、道中的那些妙语是中国人的圣经,是我们生活的指南,从中我们可以获得逾越障碍的技巧,掌握摆脱烦恼的智慧。
关于在人生穷困潦倒、霉运缠身时,该如何破解困局这方面,南怀瑾大师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大师说:霉运缠身时,坚持做这四件小事,好运会不请自来!
一、真诚的做人
论语: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期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南怀瑾对孔子这段话是这样理解的:即一个人说话有信用,行为很诚恳,哪怕在蒙昧辽远的地方也能顺利自由地行动;反之,即使在自己熟悉的家乡,也会处处难行其道。
大师在这里还指出:真诚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把金钥匙,你可能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人,你可能一再地跌倒,至今仍然没有功成名就,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拥有了真诚,就不会有人不尊重你。
众所周知,诚信自古以来被认为“为人”、“处事”之本。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他就会受到人们的藐视。言行要一致是做人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言必行,行必果”才能获得别人和社会的信任。
真诚的做人,就算暂时吃一些亏,但日后必然能够带来丰硕的果实。好人自有好报,真诚的人一生都会得到必然的尊重。
不管你所从事的是何种职业,也不管你的职业是卑贱还是高贵;不管你的知识是丰富还是贫乏,也不管你是多么伟大或是多么渺小,只要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你的人生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做事先做人。只要人做好了,事也就自然做成了。一个人越是霉运缠身时,越要懂得做个好人。
二、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孔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在春秋时代,各国的高级管理者或是立下重大功劳的人才能站在议事大厅(朝堂)的两侧,一侧为文官,打头的第一人也就是文官官职里最大的;
另一侧为武官,打头的第一人自然也是武将里面官职最大的,只有大王可以坐着说话。
所以,孔子说:“人啊,不要发愁和担忧自己没有职位,应该担忧有没有能够站在朝堂之上的本领和才能。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只求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有更多值得别人知道的能力。”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做人的两个标准:首先应该对自己负责;其次,要做到尽人事以安天命。
按孔子的这个观点,人生在世,你首先就要从自身出发,给自我一个好的定位,然后再去加强各种能力的学习,再用能力去能征服一切,这样才能让别人信服你。
也只有如此,你的个人空间才能越来越宽广。
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在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还是要有一点生存危机的好。
这样,我们就可以未雨绸缪,主动出击。多一点生存的技能与智慧,也就有可能把握更多的机会。
三、随时随地学习他人的长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南怀瑾先生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另外,这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养神性、增长知识,都是很有裨益的。
四、少一点私心杂念,就会活得更好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可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南怀瑾先生根据释义解释说:人类的痛苦、烦恼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一下成功,一下失败,时而悲伤,时而喜乐,在生活里人们东突西窜,找不到一条出路。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就是道,不生不灭,欲望太多的人就无法看透迷茫的前途,而平心静气,却能够灵敏活泼地勇往直前,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性。
人只有去除贪婪无知和狂妄,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襟,才会过得逍遥自在,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
人生在世,人们离不开名利这些身外之物,但也不能为它们而活,你才能受人尊敬,并成就一番事业。
无欲则静,但是多数人不能做到。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清心寡欲也变得很难。
付出不图回报,但必有回报,尽管并非得如所付。尽心尽力地劳动也许不能暴富,总比出卖灵魂肉体来得踏实。
总之,人的心理有个潜在的平衡,欲望过少缺少动力,欲望太多心烦意乱。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你的心,它的跳动是有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