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
在那场席卷整个欧洲的纳粹种族灭绝运动中,他作为一名犹太人,被关进了曾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幸运的是,弗兰克尔活了下来,成为《圣经》里那个“幸免于难的人”。
重获新生的第二年,弗兰克尔就写出了鼓励了千百万读者的信仰之作《活出生命的意义》。
他用平实而克制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如何依靠内在力量抵抗集中营里的极度痛苦,并最终存活下来的经历。
书中还介绍了他作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教授首创的意义治疗法:以有待完成的潜在意义去激励患者,引导其通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从而更好地活下去。
无论你正承受厄运,或身陷迷茫与虚无,亦或只是寻常度日,相信都可以从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汲取足以触动灵魂甚或改变命运的力量。
01
人最终是自我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爱默生说:“你唯一注定成为的人,是你决定成为的人。”
在那场灾难到来之前,弗兰克尔原本是有机会脱险的——1942年,他接到了去美国驻维也纳领事馆领取移民签证的通知。
虽然清楚意识到留在奥地利极有可能被送到集中营,反之则意味着安全,且可以继续自己的事业,但弗兰克尔依然决定放弃离开。
因为,他不能让自己的父母独自面对等待被送集中营的厄运。
虽然弗兰克尔最终没能助其父母(还有他的妻子和兄弟)幸免于难,但他决定留下来和他们患难与共的这一选择,至少让他们在悲惨命运来临时心里更多一些温暖和慰藉。
在集中营里,所有的囚徒都没有名字,都只是一个号码。弗兰克尔的编号是119104。
所有这些号码们每时每刻都忍受着恐怖和非人的待遇,都经受着能否生存下去的残酷考验。
即使如此,弗兰克尔也始终竭尽努力保全自己作为一个人而不只是一个号码的内在自由。
他曾自愿选择去看护伤寒病人,因为他相信“为帮助自己的狱友而死,要比作为不中用的劳工消耗掉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他曾有机会逃跑,却因为一个重病同胞悲伤的眼神而决定放弃,然后留在其身边尽可能地予以安慰。
有一天,一个饿得快死的犯人偷了土豆。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谁。但当管事的要求大家交出那个人,否则就一天不给吃的,包括弗兰克尔在内的所有人尽管饥肠辘辘也没有出卖狱友。
在那个所有人都情绪低落的夜晚,弗兰克尔虽然也被饥寒、暴躁和疲惫所困,仍努力强撑着,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狱友们进行心理治疗,鼓励大家“那没能杀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即使在集中营这样的环境下,仍有一些看守能仁慈地对待犯人。而有一些囚头,却比看守更残酷地对自己的狱友。
还有一些人为所有人记得,他们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
所有种种,都充分证明了弗兰克尔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
人在任何情境下,对自己的行动都是自觉选择的,即使是在集中营这样恐怖的情境下,也是如此。
02
永远不要放弃对未来的渴望
有一些在职场很成功的人,一旦退休就萎靡不振。因为除了工作,他们没有其他的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有一些人身患重病,虽然痛苦煎熬,依然坚强地与病魔抗争。因为他们想活下去,想和亲人一起走更远的路,想去实现自己未尽的心愿。
而在集中营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那些对未来丧失信心的人,往往也就是主动放弃了生命。
弗兰克尔的狱友,一个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词作家,在梦里听见一个声音说,1945年3月30日就可以得到解放。
这个梦给了他莫大的勇气。结果3月30日到了,梦却没有实现。绝望导致他免疫力剧跌,第二天就因潜伏的伤寒感染发作而死。
据调查,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节的死亡率最高。原因不是食物短缺或寒冷,而是很多人天真地以为圣诞节前可以回家,当愿望落空,他们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还有很多人不再对人生抱有任何指望。他们拒绝穿衣洗漱,拒绝在得病后做任何有助于自己恢复的事,听任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崩溃,甚至自杀。
弗兰克尔能够在集中营幸存下来,一方面源于运气以及来自别人的帮助等多种因素。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便现实看不到一点希望,他仍然始终怀着对未来的强烈渴望。
至少在环境的限度之内,这份渴望给了他更多活下去的力量。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妻子。在雪地里滑倒再爬起的时候,在被看守咆哮、叱骂、用鞭子抽打的时候,他的思想都在与妻子对话。
他渴望有朝一日能与妻子重逢。
他始终惦记着自已的研究课题。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为避免昏迷,他长时间在脑海里重新构思在集中营里丢失的手稿,并在碎纸片上写下笔记。
他期盼有朝一日重新完成著作,并能站在明亮而温暖的讲台上讲授集中营心理学。
如此种种,给了他坚强活下去的理由,帮助他成功超脱了当时的境遇和苦难。
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他的救赎之道。”
03
生命在任何时候都有意义
在积极美好的生活境遇下,人们往往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创造和享乐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但当苦难和厄运来临,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作家史铁生,他在21岁那年高位截瘫,因无法接受这种看不出任何意义的命运安排,曾三次自杀未遂。
但他最终通过思考和写作穿越了生命最脆弱的缝隙, 活成了值得所有残疾以及健康的人警醒和尊敬的样子。他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弗兰克尔的一位患者,她的儿子在11岁时夭折,留下她和另一个离不开轮椅的残疾儿子。
她万念俱灰,企图带着残疾儿子一起自杀。可儿子说他还想活着。
这位母亲突然醒悟,无论怎样,她都有责任帮助儿子尽可能生活得快乐。
也就在那一刻,她意识到,虽然遭遇不幸,她一直在努力地爱两个孩子。这就是她人生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还讲到一个身患绝症的年轻人,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曾看过一个电影,其中男主人公勇敢而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他认为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非凡的成就,如今命运也给了他同样的机会。
而在生存希望渺茫的集中营里,是坚强地承受苦难还是自我放弃无声枯萎,不仅意味着是否有更多机会熬到走出监牢的那一天,也同时意味着能否始终保持生命的尊严。
有的人自甘堕落,自暴自弃,成为行尸走肉。
有的人为了活命,失去底线,变得无异于禽兽。
但有一些人,无论处境多么无望,无论生命还能持续多久,始终坚持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他们希望自已的朋友、亲人以及活着和死去的其他人,甚至上帝,都能看到自已骄傲而不是悲惨地面对厄运,并且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这不仅是一个选择,也是对自己生命责任的担负。
如果苦难可以避免,我们希望它永不出现。
反之,我们至少可以自主决定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苦难。
而当我们勇敢背负起命运十字架的那一刻,就赋予了生命更加深刻而独特的意义。
04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不会像弗兰克尔遭遇集中营那样噩梦般的经历。
但寻常人生中,依然充满了种种曲折与坎坷。
岁月从来就不会一直静好,焦虑或是很多人的常态。
即使生活中什么都不缺,还有人会陷入存在之虚无的颓废。
而弗兰克尔用《活出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
虽然人生总是有会这样那样悲惨的因素,但只要我们选择去爱,去渴望,去担责,去勇敢接受厄运的挑战,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
而我们所有的选择,也决定了自己如何度过有限的一生以及成为怎样的人。
注:文中所有图片由伊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