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丫头的成功,体现了曹公对黛玉的批判》推出之后,收到很多恶评,其中有一种声音说:难道要黛玉去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吗?那样宝玉就不会爱她了。
这句话提醒了我开始思考:在这段关系中,黛玉处在卑微的位置吗?
关于爱情的卑微,张爱玲有一句著名的诠释: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段话,是她爱上胡兰成的内心写照:渴慕而又患得患失。
黛玉对宝玉的爱,也是这样的吗?
爱情中的男女,有两种关系:一是谁爱谁多一点,二是彼此充满自信而又互相欣赏。第一种关系是不健康的,爱得更多的一方,会显得卑微,患得患失。
从宝黛的初相识来看,应该是宝玉欣赏黛玉更多一点,他被这个“神仙似的妹妹”给惊艳了。不但送了黛玉“颦颦”二字,还为她把玉给摔了。此时,黛玉除了觉得他“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对他并无好感,反倒是被他摔玉给吓得哭了一场。
如果说宝玉对黛玉是一见钟情,那么黛玉对宝玉就应该是日久生情:“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应该说,贾母的爱,给了黛玉最大的安全感,也消除了宝玉独享尊荣的寂寞。在黛玉到来之前,宝玉是璀璨的明珠,其他人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黛玉到来之后,“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两个人在荣国府的地位,平分秋色,也因与别人区分开来,而让他们结成了二人小团体。
所以,在他们之间产生感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就像宝玉和秦钟之间的感情。只是,这种感情,不能称之为爱情,因为它是建立在地位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灵魂上的。
当然,这样的感情也是很容易被摧毁的,一旦地位失去平衡,或者有其他人插入,二人小团体的关系,自然就破裂了。
女孩天性就对同性有敌意,尤其是漂亮的同性,尤其是漂亮而又会做人的同性。所以,宝钗的到来,注定将影响黛玉内心的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在荣府被人捧着,是因为贾母的宠爱,而宝钗在荣府被人捧着,是因为她的容貌和品格:“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宝钗却浑然不觉。”
在女孩的世界,黛玉本是一人独宠,现在突然来了个比自己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危机感自然就产生了。偏偏这“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宝钗的到来,宝玉的态度很关键,如果非常明确地亲黛远钗,黛玉的危机感就会淡化。偏偏宝玉是个没有分别心的人,即使与黛玉青梅竹马在先,却也同样亲近宝钗。
可是,黛玉不这么想,在这之前的相处中,她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宝玉只能亲近她。这就像二胎家庭大孩子的独占心理:你们只能爱我,讨厌你们把爱分给了弟弟或妹妹。所以,曹公说“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黛玉的患得患失,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竞争心态,她以为宝钗是来夺爱的。二胎家庭的大孩子,也以为弟弟妹妹是来夺爱的。
应该说,在入住大观园之前,宝黛之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对于黛玉来说,宝玉是唯一和自己一样地位尊荣的人,也是唯一能入她“孤高”法眼的人。但对于宝玉来说,黛玉是唯一能陪他任性的人,除了中间短暂出现过的秦钟。
这段时间,黛玉的危机感,源于她的独占心理。
入住大观园之后,宝玉在茗烟的诱导下,读到了一些小黄书,并且和黛玉一起陷入对书中词曲的痴迷中。正值二人情窦初开,又心性相通,小黄书中的词曲,催开了他们的爱情之门。
也正是因为小黄书的影响,黛玉开始在意“金玉良缘”,因为只有那些才子佳人的书,才特别强调“因小巧玩物上撮合”。这个威胁性就更大了,因为是天意。主流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子佳人的故事讲的都是“天造地设姻缘天定”。如果是父母之命,她还能相信外祖母能给自己做主,如果是天意,她就毫无可能性了。故此,每次吵架,黛玉都拿“金玉良缘”说事。
直到宝玉说“你放心”,直到宝钗“兰言解疑癖”,黛玉的安全感才彻底回归了。
宝玉的“你放心”,是她终于从宝玉的口中得到了承诺;宝钗的“兰言解疑癖”,是她终于知道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在疑神疑鬼。
先防宝玉滥情,后防宝钗“藏奸”,这两点疑心都打消之后,黛玉的爱情才正常了,她也从卑微中抬起了头,把眼光放到了更宽广的世界:认干妈,亲近宝钗,和宝琴做姐妹,和湘云重新建立感情。
健康的爱情,是自信而又笃定的,既相信自己,又相信对方。那些爱情中的“敏感”、“尖利”、“小性儿”,都是卑微的表现,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这也是黛玉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女孩,在爱情中都是像黛玉一样卑微,不自信,缺乏安全感。
张爱玲从卑微走向了决绝,因为她遇到的是经验丰富的渣男;黛玉从卑微走向了自信,因为她遇到的是同样在成长中的少男,还有一直在他们身边引导他们成长的“山中高士”宝姐姐。
既然已经走向了自信,拥有了健康的爱情,黛玉为何还是泪尽而逝呢?欢迎留言探讨,下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