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少有人走的路》,整体感觉这是一篇比较接地气的拆书稿,而且用短短的篇幅,让人在10分钟内了解到了全书的精髓,的确体现了拆书的价值。从这篇拆书稿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一开始先抛出问题,用读者的痛点来吸引大家阅读;接下来就是树立权威性,作者的权威性,以及这本书的知名度,让大家对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第三部分是抛出论点,变得成熟就应该自律。第四部分就是指出了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以及一个方法(爱)。并且爱这个论据又是一个论点,展开下一个层次重点的延展。最后,做了总结回顾。这让我意识到了,拆书稿有一个完整、系统的逻辑体系,是最重要的核心。有了这个架构,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添砖加瓦,让文章的骨肉更加丰满。
2、结合案例,展开论据。这篇拆书稿去掉和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保留了生动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又非常具有代表性,容易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和共鸣。从中我意识到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是拆书稿抽丝剥茧的技巧,最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3、以读者为中心,挖掘重点。拆书稿把“爱”作为一个重点进行大篇幅的阐述,相信是抓住了本书读者(女性和大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的两个共鸣就可以看出,选衣服、找工作上的共鸣是这类群体的共性)。这样,将本书的受众群体细分并且锁定,而且提高了本篇拆书稿的受欢迎程度。
4、结尾留伏笔并进行其他内容推荐。让大家对于后续的内容充满期待,也对相关主题给予更多关注。
5、当然,我认为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分段太多,给人觉得内容稍有些松散的感觉,另外,得出成熟就是要自律的结论,稍有些牵强和突兀,相信是删减掉了书中的相关的过度内容的结果。还有,最后没有“拔高”,增加深度,也没有横向延展,加入其它推荐书籍或者拆书者的心得体会,个人觉得也是一种缺乏创造力和个性的体现。
谈到从本书学到的知识点,我认识到了自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人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要从自己做起,要懂得去爱。要爱就要懂得关注别人,在意别人的在意;要敢于奉献,直面冲突,不能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去爱,选择消极对待。
以上心得纯属个人愚见,还希望大家能多给予指正,大家共同进步。
附:《少有人走的路》拆书稿正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精华版解读。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少有人走的路》。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曾经感觉自己的运气很差?好像做什么事情,总会碰到些出乎意料的问题,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比如和别人一起出去聚餐,别人都吃得好好的,自己却吃坏了肚子。
又比如,你在某一天逛街,碰见一款自己很喜欢的衣服,心里一直挂念着,好不容易等到店铺打折,却发现已经卖完了。
怎么样,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趣的是,这种“运气不好”的现象还非常普遍,甚至不限于个人。
例如每年的毕业生都会失望地高喊:今年又是“最难就业年”,找工作太难了;每一届老师都会遗憾地跟学生说: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世间如此美好,难道天生就该我们走霉运,受苦受难吗?
今天这本书,就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在美国另一所名校,凯斯西储大学完成博士学业。他曾经在美军中做了九年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治愈了成千上万的心理疾病患者,被美国民众称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派克综合多年来行医经验,给人们提出的建议,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指导和疗愈。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论书籍,倒不如说,这是一本针对心理方面的“人生指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指出那些人们每天都在经历,却总是忽视的心理问题。
神奇的是,在这本书上市之初,派克并没有做任何的推广或营销,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大海,没有任何波澜。可直到5年以后,这本书突然开始频频登上畅销榜,而且一直“霸榜”二十几年。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它靠着读者的口碑,靠着人们口耳相传,渐渐“火”了起来。
如果把这本书看作一件商品,它的故事在这个流量主导的时代,几乎不可想象。但这恰恰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本能给人智慧、带来启迪的好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精华内容。
1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撞不上好运,而每次出问题,都能轮到自己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也是你最不愿相信的那个。
那就是:人生本就充满苦难,和运气无关。
尽管很多人都在说:世界很美好。但生活就是那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完全是两回事儿。
只不过,很多人都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觉得,既然大千世界繁花似锦,那我的人生当然应该轻松惬意、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也正因为这样,当许多人遭遇挫折,便会感叹运气不好,命运不公。
每到这个时候,有的人会选择一直拖延,好像一直拖下去,问题就会消失。
有的人选择无视,回避问题,好像问题不存在一样。
还有人干脆借助药物、酒精等成瘾性的物质麻痹自己,让自己在恍惚中换得一丝解脱。
总的来说,就是不敢面对,也不去解决。
可惜生活并不会因为人的退缩而改变,它只是无情地看着我们。
你越是畏惧不前,它就越是“张牙舞爪”,让你不敢前行。
而许多人之所以退缩,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够成熟。
人们拒绝成熟,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这也是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反过来,也只有那些成熟的人,才敢于主动出击,解决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变得成熟呢?答案就是两个字:自律,通过调整心态,承受痛苦,积极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具体来说,自律有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先说说第一个原则:推迟满足感。就是要“先苦后甜”,把困难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令人愉快的事情放在后面。这样做能够锻炼我们的耐心,将满足感延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派克讲了他曾经遇到的一个病人。那是一位企业的高管,她的能力很强,性格也没有异常,可每到工作的时候,她的情绪就非常不稳定,总感到痛苦。
派克和她沟通了很久,都没能找到原因。直到派克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他马上问这个病人:你是怎样吃奶油蛋糕的?
病人一听,觉得:我的痛苦和奶油蛋糕有什么关系?但她还是回答道:我一般会先把奶油吃完,再吃底下的蛋糕。
派克马上笑了:原来这个病人的问题,就是不会推迟满足感。她把令人愉快的事物提前了,才导致后来的情绪很差。
于是派克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每天工作7个小时,其中有1个小时的工作特别困难,令人焦头烂额,你会怎样安排一天的工作?
病人想也不想就回答:我会把那困难的1个小时放在最后,把轻松和快乐的时间放在前面享受。
这时派克问到:你的确是享受到了,可是你在前面的时候,想到最后那1个小时的困难,还快乐的起来吗?如果快乐不起来,为什么不先把痛苦的1个小时做完,把剩下的6个小时用来感受快乐呢?
听到派克这样说,病人这才明白过来。
正是因为自己总把困难的放在最后,即使前面是轻松的,也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快乐不起来。
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只有把压力和困难先解决了,我们才会真正感到轻松。否则,带着负担,轻松和快乐只是假象。
下面说说第二个原则:承担责任。也许你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句话:这不是我的问题。怎么样,是不是很熟悉?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句也很经典,那就是:都是我的错。
其实这两句,都和责任有关,一句是推卸责任,一句是主动揽责任。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曾经说过这两句话,但他们不知道,这两句话对应了两类心理问题。
其中一类叫作人格失调症,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责任。派克就曾经接触过这类病人,那是他在日本冲绳的美军基地时,一位年轻的军人妻子割腕自杀被救回来。
派克奉命去治疗,他问病人:你为什么要割腕自杀?
这个女的说道:因为这个地方很无聊,我忍受不了,只要待在这儿,我还会自杀。
于是派克又问她:是什么让你如此痛苦呢?
女的就哭着说:我一直都很孤独。
派克又问:你为什么不开车到美军家属区,或者去参加美军的妻子俱乐部,在那儿结交朋友呢?
女的又回答说:因为我的汽车是手动档,不是自动档,我不会开手动档汽车。
派克就更纳闷了,说:学一下开手动档的汽车,你做不到吗?
这个女大叫起来,说到:在这么糟糕的地方学开车?你一定是疯了。
你看,她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面对“开手动档汽车”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她内心觉得:我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世界,没有人给我一辆自动档汽车。
这就是典型的人格失调。当一件事情出问题,她本能性地觉得是别人的原因,和自己没关系。
与之相对,另一类心理问题,神经官能症,则会让人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觉得出了问题都是自己的责任。
比如派克碰到的另一位军人家属,她每天都去家属的俱乐部,却发现怎样也融入不进去。她总觉得自己无法理解别人说的话,跟别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因此她倍感痛苦,觉得一定是自己不够合群,无法和别人相处。
可经过派克的治疗,他发现这个家属其实并没有问题,反倒是这位家属的智商远高于正常人,这导致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无法与其他人打成一片。
直到这时,这位家属才意识到:不是自己的问题,只是因为自身思想和所处环境不匹配,才会出现问题。后来她果断离开了基地,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承担责任其实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不要逃避,主动承担那些本该属于你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划清界限”,撇开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接着我们说说第三个原则:尊重事实。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原则,但却不容易做到。因为许多人他不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中,而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也叫做“人生地图”。
他们认为,这世界就是“人生地图”中那个样子,碰到什么事情,或者对待什么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以及一套“独特的”原则。
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并不理解,他们就没好气地说:不许顶嘴,我是你的父母,在家里我说了算。
有的人遭到配偶的质疑,他不会去反思,反而威胁对方,我们就这样保持现状,你要是指责我,我就会闹得天翻地覆,让家里鸡犬不宁。
还有的老人犯了错,被人指出来,他就会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和我过不去?你们年轻人还要对长辈指手画脚吗?
对这些人来说,问题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看到了,但就是拒绝接受。因为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和事挑战内心的“人生地图”。
他们不愿解决问题,反而去攻击提出问题的人。
所以说,如果我们开始不顾事实,我们离自律、离进步也就越来越远了。
最后再说说保持平衡。所谓保持平衡,就是让我们在自律的时候,不要太过。如果太过自律,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更会让身边的人困扰。
对于这点,派克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平常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干什么都要求自己全力以赴。
有一次,妻子让派克陪几岁的女儿下棋。本来女儿的心情很好,但下了一个半小时后,她变得又气又急,居然嚎啕大哭起来,一连几天不和父亲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派克每次都出尽全力,力求赢得每一盘棋。几岁的女儿怎么会打得过派克,结果输得很惨,毫无游戏体验,最后只得发脾气。
看女儿这么不开心,派克一开始也摸不着头脑。他想了整整两个钟头,才发现问题所在:他对于游戏的认真,压倒了哄女儿开心的念头。
由此可见,所谓心理医生,情商也不一定高呀。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自律的想法会成为人的下意识行为,影响到你本来想达到的目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过头了,还是应该根据最终目的,做一些调整,让自律和“放纵”保持平衡,不要为了自律而自律,也要看到真正的目标。
3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介绍了自律的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
可是听了这么多,面对众多的人生苦难,一个自律居然有如此多的内容,要一项一项做到,谈何容易?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更容易地去自律,顺便减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呢?
你别说,还真的有!
派克就给我们介绍了自律的源动力。它来自你、我乃至每个人的内心,那就是:爱。
当然,说到这个“爱”,或许你还会觉得疑惑,因为“爱”的含义非常多,要把它说清楚讲明白也并不容易。
我们总不能用一个说不明白的东西,去解释另一个令人疑惑的概念吧。
所以在这里,派克给出了一个“爱”的定义: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可以看到,这个爱的意义是比较广的,它是一种意愿,是人们心智成熟的源动力和起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看的很多爱情电影、电视剧,结局总是男女主角紧紧相拥,皆大欢喜,这画风其实并不贴切。
为什么呢?因为“爱”只是人们心智成熟的“起点”。也就是说,如果真有两个人建立了亲密关系,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结局”。
这种定义就决定了,爱的过程,心智成熟的道路,都是一个漫长的旅途。
不过,这种定义确实更符合现实情况。
正因为许多人对爱的认识不够,才会错误地把很多行为定义为“爱”,其实那种想法并不准确。
比如我们常说的“坠入情网”。一个人结识了心仪的对象,两人迅速走在一起,展开一段火热的恋情,这是爱吗?
准确地讲:不是。在心理学看来,这更像一种冲动和欲望,这是一个人被深深吸引,身体分泌各种激素,随后情绪上涨、血脉贲张的自然反应。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两个年轻人因为一时的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后来却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渐渐发生矛盾,然后很快又分开。
这显然不是真爱。
反过来看,如果他们真的是因爱情走到一起,就不会因为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分开,而是会想办法沟通,在相处的过程中想办法达成一致,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一种错误的“爱”,就是过分依赖。曾经有这样一位夫人,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家里做全职主妇,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她对家庭的控制也强势到极点。她严格规定丈夫和孩子们的作息时间,跟踪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并且严格地督促他们进步,这给其他家庭成员造成了很大压力。
当其他家人停滞不前,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女人就会非常悲伤,并且哭诉:我把一切都献给了家庭,你们却没有回应我的期待。
你看,这位夫人就是典型的过分依赖。表面上是她在为家庭付出,不断地鞭策和帮助其他家庭成员,但实际上呢?她是把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在其他人身上找存在感,离开了家庭和家人,她内心就无法接受,变得无所适从。
只要求别人进步,却不要求自己的成熟,这样的感情,当然也不能称之为爱。
现在我们列举了几种爱的误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感情,才能算作是真正的爱呢?
其实爱是自律的源头,它的目的是让人心智成熟,这就决定了爱是付出和奉献,他需要我们主动投入,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而且,真正的爱是自主的选择,而不是形势所逼,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那么爱具体有什么表现呢?首先,爱需要关注和倾听。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倾听对方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如果只是以爱的名义自说自话,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反而是另一种忽略。
就像有的父母,孩子只是发呆,就劝孩子想开点;孩子只是肚子饿,就炖上一份“十全大补汤”,在嘘寒问暖中,给出孩子不需要的东西,造成另一种心理压力。
而对孩子来说,他们的真实需要却没有被看见。所以我们常说:真正关心一个人,爱一个人,是要看对方缺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想给什么。
再看看第二个,敢爱就要敢担当。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当你决定接受爱,就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失去的风险。派克曾经有一个女病人,在社区中始终一个人生活,紧闭门窗,也从不和其他人来往,只是独自去礼拜、独自购物、独自看电影。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女人很奇怪,这样的生活特别封闭、可怕?可当派克与她接触,才发现这位女士其实非常友善,只是她早年经历了亲人去世,内心难以承受,便慢慢减少了与人的交往,只养了一只小狗。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8年后那只小狗也离开了她,她又花了很久时间才恢复过来。从此以后,她变得孑然一身,独来独往。因为对她来说,爱可以让人快乐,但失去爱实在太让人痛苦。为了规避这种痛苦,她宁愿不动感情,也不去爱。没有得到,也就没有失去的风险。
当然,这个女人的做法有些夸张,但我们的生活其实也和她一样。当我们选择接受爱,便要承担失去爱的风险,这种经历绝不好受。我们只能在一开始就抱有失去的觉悟,才不至于像那个女人,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开始。
还有一种风险,则是冲突的风险。爱意味着我们要放开内心,去接受别人,作出承诺,这就要求我们允许其他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得去了解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一定会产生大量冲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拿出自律性,不要着急去否定对方,而是耐下心来,去想一些办法,作出妥协和对方达成一致。
4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自律还是爱,都是我们生命中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真正做到这些,必然有很大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派克指出了人生道路上的“原罪”,那就是:懒惰。
为了解释懒惰的危害,他引用了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熵,火字旁加一个商人的商。
从物理学上看,宇宙中的能量是不断分散的,就像水流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不断分散;宇宙中的秩序也随着能量的分散,从有序走向无序,被逐渐打散。
这种能量完全分散,秩序完全被打乱的最后状态,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熵”。而熵的力量,就能够让能量和秩序不断分散。
对于一般的生物,包括人类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和熵是相反的,都是从低向高进化,能量从分散到聚合,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熵减。而熵增的力量,恰好是阻挡进化和人类发展的力量。
这样我们也能理解,懒惰为什么会阻碍人的发展,成为熵增的力量。因为它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失去规律,从有序走向无序。
如果我某一天犯懒了,该做的工作没有去做,那么可想而知,我接下来的工作就会陷入无序状态,效率下降,工作的能量也会随之降低。
相应地,如果我们把心智成熟的过程比作心灵的进化,那么懒惰就是阻挡心灵进化的熵。
它会给我们带来恐惧,让我们害怕成长,让我们不敢承受解决问题时的痛苦,以至于太多的人沉浸在懒惰中无法自拔。
有趣的是,懒惰反而是更顺应人性的,当我们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选择懒惰、选择熵增反而更容易给人轻松快乐的感觉。人们选择拖延、选择回避、选择放弃,其本质上都是选择懒惰,这是人生的“不作为”。
相反,如果选择自律、选择爱,则需要我们直面问题,感受困难。也正因为这样,心智成熟的道路既艰难,又痛苦,才会被称为“少有人走的路”。
毕竟人人都喜欢熵增的方向,都喜欢轻松的生活,喜欢那种不费太多力气,就获取一切的感觉。
但这其实是一种假象。
自律和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的手段,痛苦是一个过程,而这一切,到最后会有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的名字叫作“心灵的力量”。也就是说,当你通过爱与自律,让心灵获得力量,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进取,获得更多的成就。
而懒惰会给人生带来什么结果呢?没有结果。问题仍然在那,我们依旧在原地踏步,还有那么一点点虚假的轻松快乐。
我们不妨展望一下:如果自己真的能坚持自律,走到获得成就的那一天,还有什么能比人生的成就感,更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呢?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内容也就差不多了,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到:许多人总觉得生活应该轻松自在,自己却总是运气不好,碰上各种问题,霉运缠身。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想法。
因为真正的人生本就苦难重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的心智成熟,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律。
其次,我们解释了自律的“四项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并保持平衡。
不过,要真正做到自律的确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又介绍了自律的源动力,爱。这是一种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实现自我完善的意愿。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关注与倾听,承担风险。
最后,我们说到阻止爱与自律的原罪,懒惰。它来自大自然的规律,顺应人性。也正因为这样,选择自律、选择爱,追求成熟,同时就意味着与痛苦为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这的确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将细致地解读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更多爱与自律的技巧,还有经典有趣的心理学案例,欢迎你继续锁定共读,跟我们一起进入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虽然艰难,但它值得你奋斗。人虽不多,但你并不孤单。
腹有诗书气自华。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精华版解读。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少有人走的路》。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曾经感觉自己的运气很差?好像做什么事情,总会碰到些出乎意料的问题,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比如和别人一起出去聚餐,别人都吃得好好的,自己却吃坏了肚子。
又比如,你在某一天逛街,碰见一款自己很喜欢的衣服,心里一直挂念着,好不容易等到店铺打折,却发现已经卖完了。
怎么样,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趣的是,这种“运气不好”的现象还非常普遍,甚至不限于个人。
例如每年的毕业生都会失望地高喊:今年又是“最难就业年”,找工作太难了;每一届老师都会遗憾地跟学生说: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世间如此美好,难道天生就该我们走霉运,受苦受难吗?
今天这本书,就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在美国另一所名校,凯斯西储大学完成博士学业。他曾经在美军中做了九年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治愈了成千上万的心理疾病患者,被美国民众称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派克综合多年来行医经验,给人们提出的建议,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指导和疗愈。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论书籍,倒不如说,这是一本针对心理方面的“人生指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指出那些人们每天都在经历,却总是忽视的心理问题。
神奇的是,在这本书上市之初,派克并没有做任何的推广或营销,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大海,没有任何波澜。可直到5年以后,这本书突然开始频频登上畅销榜,而且一直“霸榜”二十几年。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它靠着读者的口碑,靠着人们口耳相传,渐渐“火”了起来。
如果把这本书看作一件商品,它的故事在这个流量主导的时代,几乎不可想象。但这恰恰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本能给人智慧、带来启迪的好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精华内容。
1
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撞不上好运,而每次出问题,都能轮到自己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也是你最不愿相信的那个。
那就是:人生本就充满苦难,和运气无关。
尽管很多人都在说:世界很美好。但生活就是那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完全是两回事儿。
只不过,很多人都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觉得,既然大千世界繁花似锦,那我的人生当然应该轻松惬意、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也正因为这样,当许多人遭遇挫折,便会感叹运气不好,命运不公。
每到这个时候,有的人会选择一直拖延,好像一直拖下去,问题就会消失。
有的人选择无视,回避问题,好像问题不存在一样。
还有人干脆借助药物、酒精等成瘾性的物质麻痹自己,让自己在恍惚中换得一丝解脱。
总的来说,就是不敢面对,也不去解决。
可惜生活并不会因为人的退缩而改变,它只是无情地看着我们。
你越是畏惧不前,它就越是“张牙舞爪”,让你不敢前行。
而许多人之所以退缩,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够成熟。
人们拒绝成熟,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这也是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反过来,也只有那些成熟的人,才敢于主动出击,解决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变得成熟呢?答案就是两个字:自律,通过调整心态,承受痛苦,积极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具体来说,自律有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先说说第一个原则:推迟满足感。就是要“先苦后甜”,把困难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令人愉快的事情放在后面。这样做能够锻炼我们的耐心,将满足感延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派克讲了他曾经遇到的一个病人。那是一位企业的高管,她的能力很强,性格也没有异常,可每到工作的时候,她的情绪就非常不稳定,总感到痛苦。
派克和她沟通了很久,都没能找到原因。直到派克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他马上问这个病人:你是怎样吃奶油蛋糕的?
病人一听,觉得:我的痛苦和奶油蛋糕有什么关系?但她还是回答道:我一般会先把奶油吃完,再吃底下的蛋糕。
派克马上笑了:原来这个病人的问题,就是不会推迟满足感。她把令人愉快的事物提前了,才导致后来的情绪很差。
于是派克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每天工作7个小时,其中有1个小时的工作特别困难,令人焦头烂额,你会怎样安排一天的工作?
病人想也不想就回答:我会把那困难的1个小时放在最后,把轻松和快乐的时间放在前面享受。
这时派克问到:你的确是享受到了,可是你在前面的时候,想到最后那1个小时的困难,还快乐的起来吗?如果快乐不起来,为什么不先把痛苦的1个小时做完,把剩下的6个小时用来感受快乐呢?
听到派克这样说,病人这才明白过来。
正是因为自己总把困难的放在最后,即使前面是轻松的,也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快乐不起来。
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只有把压力和困难先解决了,我们才会真正感到轻松。否则,带着负担,轻松和快乐只是假象。
下面说说第二个原则:承担责任。也许你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句话:这不是我的问题。怎么样,是不是很熟悉?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句也很经典,那就是:都是我的错。
其实这两句,都和责任有关,一句是推卸责任,一句是主动揽责任。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曾经说过这两句话,但他们不知道,这两句话对应了两类心理问题。
其中一类叫作人格失调症,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责任。派克就曾经接触过这类病人,那是他在日本冲绳的美军基地时,一位年轻的军人妻子割腕自杀被救回来。
派克奉命去治疗,他问病人:你为什么要割腕自杀?
这个女的说道:因为这个地方很无聊,我忍受不了,只要待在这儿,我还会自杀。
于是派克又问她:是什么让你如此痛苦呢?
女的就哭着说:我一直都很孤独。
派克又问:你为什么不开车到美军家属区,或者去参加美军的妻子俱乐部,在那儿结交朋友呢?
女的又回答说:因为我的汽车是手动档,不是自动档,我不会开手动档汽车。
派克就更纳闷了,说:学一下开手动档的汽车,你做不到吗?
这个女大叫起来,说到:在这么糟糕的地方学开车?你一定是疯了。
你看,她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面对“开手动档汽车”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她内心觉得:我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世界,没有人给我一辆自动档汽车。
这就是典型的人格失调。当一件事情出问题,她本能性地觉得是别人的原因,和自己没关系。
与之相对,另一类心理问题,神经官能症,则会让人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觉得出了问题都是自己的责任。
比如派克碰到的另一位军人家属,她每天都去家属的俱乐部,却发现怎样也融入不进去。她总觉得自己无法理解别人说的话,跟别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因此她倍感痛苦,觉得一定是自己不够合群,无法和别人相处。
可经过派克的治疗,他发现这个家属其实并没有问题,反倒是这位家属的智商远高于正常人,这导致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无法与其他人打成一片。
直到这时,这位家属才意识到:不是自己的问题,只是因为自身思想和所处环境不匹配,才会出现问题。后来她果断离开了基地,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承担责任其实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不要逃避,主动承担那些本该属于你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划清界限”,撇开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接着我们说说第三个原则:尊重事实。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原则,但却不容易做到。因为许多人他不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中,而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也叫做“人生地图”。
他们认为,这世界就是“人生地图”中那个样子,碰到什么事情,或者对待什么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以及一套“独特的”原则。
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并不理解,他们就没好气地说:不许顶嘴,我是你的父母,在家里我说了算。
有的人遭到配偶的质疑,他不会去反思,反而威胁对方,我们就这样保持现状,你要是指责我,我就会闹得天翻地覆,让家里鸡犬不宁。
还有的老人犯了错,被人指出来,他就会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和我过不去?你们年轻人还要对长辈指手画脚吗?
对这些人来说,问题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看到了,但就是拒绝接受。因为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和事挑战内心的“人生地图”。
他们不愿解决问题,反而去攻击提出问题的人。
所以说,如果我们开始不顾事实,我们离自律、离进步也就越来越远了。
最后再说说保持平衡。所谓保持平衡,就是让我们在自律的时候,不要太过。如果太过自律,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更会让身边的人困扰。
对于这点,派克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平常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干什么都要求自己全力以赴。
有一次,妻子让派克陪几岁的女儿下棋。本来女儿的心情很好,但下了一个半小时后,她变得又气又急,居然嚎啕大哭起来,一连几天不和父亲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派克每次都出尽全力,力求赢得每一盘棋。几岁的女儿怎么会打得过派克,结果输得很惨,毫无游戏体验,最后只得发脾气。
看女儿这么不开心,派克一开始也摸不着头脑。他想了整整两个钟头,才发现问题所在:他对于游戏的认真,压倒了哄女儿开心的念头。
由此可见,所谓心理医生,情商也不一定高呀。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自律的想法会成为人的下意识行为,影响到你本来想达到的目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过头了,还是应该根据最终目的,做一些调整,让自律和“放纵”保持平衡,不要为了自律而自律,也要看到真正的目标。
3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介绍了自律的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
可是听了这么多,面对众多的人生苦难,一个自律居然有如此多的内容,要一项一项做到,谈何容易?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更容易地去自律,顺便减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呢?
你别说,还真的有!
派克就给我们介绍了自律的源动力。它来自你、我乃至每个人的内心,那就是:爱。
当然,说到这个“爱”,或许你还会觉得疑惑,因为“爱”的含义非常多,要把它说清楚讲明白也并不容易。
我们总不能用一个说不明白的东西,去解释另一个令人疑惑的概念吧。
所以在这里,派克给出了一个“爱”的定义: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可以看到,这个爱的意义是比较广的,它是一种意愿,是人们心智成熟的源动力和起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看的很多爱情电影、电视剧,结局总是男女主角紧紧相拥,皆大欢喜,这画风其实并不贴切。
为什么呢?因为“爱”只是人们心智成熟的“起点”。也就是说,如果真有两个人建立了亲密关系,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结局”。
这种定义就决定了,爱的过程,心智成熟的道路,都是一个漫长的旅途。
不过,这种定义确实更符合现实情况。
正因为许多人对爱的认识不够,才会错误地把很多行为定义为“爱”,其实那种想法并不准确。
比如我们常说的“坠入情网”。一个人结识了心仪的对象,两人迅速走在一起,展开一段火热的恋情,这是爱吗?
准确地讲:不是。在心理学看来,这更像一种冲动和欲望,这是一个人被深深吸引,身体分泌各种激素,随后情绪上涨、血脉贲张的自然反应。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两个年轻人因为一时的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后来却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渐渐发生矛盾,然后很快又分开。
这显然不是真爱。
反过来看,如果他们真的是因爱情走到一起,就不会因为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分开,而是会想办法沟通,在相处的过程中想办法达成一致,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一种错误的“爱”,就是过分依赖。曾经有这样一位夫人,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家里做全职主妇,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她对家庭的控制也强势到极点。她严格规定丈夫和孩子们的作息时间,跟踪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并且严格地督促他们进步,这给其他家庭成员造成了很大压力。
当其他家人停滞不前,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女人就会非常悲伤,并且哭诉:我把一切都献给了家庭,你们却没有回应我的期待。
你看,这位夫人就是典型的过分依赖。表面上是她在为家庭付出,不断地鞭策和帮助其他家庭成员,但实际上呢?她是把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在其他人身上找存在感,离开了家庭和家人,她内心就无法接受,变得无所适从。
只要求别人进步,却不要求自己的成熟,这样的感情,当然也不能称之为爱。
现在我们列举了几种爱的误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感情,才能算作是真正的爱呢?
其实爱是自律的源头,它的目的是让人心智成熟,这就决定了爱是付出和奉献,他需要我们主动投入,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而且,真正的爱是自主的选择,而不是形势所逼,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那么爱具体有什么表现呢?首先,爱需要关注和倾听。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倾听对方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如果只是以爱的名义自说自话,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反而是另一种忽略。
就像有的父母,孩子只是发呆,就劝孩子想开点;孩子只是肚子饿,就炖上一份“十全大补汤”,在嘘寒问暖中,给出孩子不需要的东西,造成另一种心理压力。
而对孩子来说,他们的真实需要却没有被看见。所以我们常说:真正关心一个人,爱一个人,是要看对方缺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想给什么。
再看看第二个,敢爱就要敢担当。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当你决定接受爱,就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失去的风险。派克曾经有一个女病人,在社区中始终一个人生活,紧闭门窗,也从不和其他人来往,只是独自去礼拜、独自购物、独自看电影。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女人很奇怪,这样的生活特别封闭、可怕?可当派克与她接触,才发现这位女士其实非常友善,只是她早年经历了亲人去世,内心难以承受,便慢慢减少了与人的交往,只养了一只小狗。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8年后那只小狗也离开了她,她又花了很久时间才恢复过来。从此以后,她变得孑然一身,独来独往。因为对她来说,爱可以让人快乐,但失去爱实在太让人痛苦。为了规避这种痛苦,她宁愿不动感情,也不去爱。没有得到,也就没有失去的风险。
当然,这个女人的做法有些夸张,但我们的生活其实也和她一样。当我们选择接受爱,便要承担失去爱的风险,这种经历绝不好受。我们只能在一开始就抱有失去的觉悟,才不至于像那个女人,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开始。
还有一种风险,则是冲突的风险。爱意味着我们要放开内心,去接受别人,作出承诺,这就要求我们允许其他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得去了解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一定会产生大量冲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拿出自律性,不要着急去否定对方,而是耐下心来,去想一些办法,作出妥协和对方达成一致。
4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自律还是爱,都是我们生命中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真正做到这些,必然有很大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派克指出了人生道路上的“原罪”,那就是:懒惰。
为了解释懒惰的危害,他引用了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熵,火字旁加一个商人的商。
从物理学上看,宇宙中的能量是不断分散的,就像水流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不断分散;宇宙中的秩序也随着能量的分散,从有序走向无序,被逐渐打散。
这种能量完全分散,秩序完全被打乱的最后状态,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熵”。而熵的力量,就能够让能量和秩序不断分散。
对于一般的生物,包括人类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和熵是相反的,都是从低向高进化,能量从分散到聚合,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熵减。而熵增的力量,恰好是阻挡进化和人类发展的力量。
这样我们也能理解,懒惰为什么会阻碍人的发展,成为熵增的力量。因为它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失去规律,从有序走向无序。
如果我某一天犯懒了,该做的工作没有去做,那么可想而知,我接下来的工作就会陷入无序状态,效率下降,工作的能量也会随之降低。
相应地,如果我们把心智成熟的过程比作心灵的进化,那么懒惰就是阻挡心灵进化的熵。
它会给我们带来恐惧,让我们害怕成长,让我们不敢承受解决问题时的痛苦,以至于太多的人沉浸在懒惰中无法自拔。
有趣的是,懒惰反而是更顺应人性的,当我们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选择懒惰、选择熵增反而更容易给人轻松快乐的感觉。人们选择拖延、选择回避、选择放弃,其本质上都是选择懒惰,这是人生的“不作为”。
相反,如果选择自律、选择爱,则需要我们直面问题,感受困难。也正因为这样,心智成熟的道路既艰难,又痛苦,才会被称为“少有人走的路”。
毕竟人人都喜欢熵增的方向,都喜欢轻松的生活,喜欢那种不费太多力气,就获取一切的感觉。
但这其实是一种假象。
自律和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的手段,痛苦是一个过程,而这一切,到最后会有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的名字叫作“心灵的力量”。也就是说,当你通过爱与自律,让心灵获得力量,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进取,获得更多的成就。
而懒惰会给人生带来什么结果呢?没有结果。问题仍然在那,我们依旧在原地踏步,还有那么一点点虚假的轻松快乐。
我们不妨展望一下:如果自己真的能坚持自律,走到获得成就的那一天,还有什么能比人生的成就感,更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呢?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内容也就差不多了,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到:许多人总觉得生活应该轻松自在,自己却总是运气不好,碰上各种问题,霉运缠身。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想法。
因为真正的人生本就苦难重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的心智成熟,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律。
其次,我们解释了自律的“四项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并保持平衡。
不过,要真正做到自律的确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又介绍了自律的源动力,爱。这是一种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实现自我完善的意愿。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关注与倾听,承担风险。
最后,我们说到阻止爱与自律的原罪,懒惰。它来自大自然的规律,顺应人性。也正因为这样,选择自律、选择爱,追求成熟,同时就意味着与痛苦为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这的确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将细致地解读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更多爱与自律的技巧,还有经典有趣的心理学案例,欢迎你继续锁定共读,跟我们一起进入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虽然艰难,但它值得你奋斗。人虽不多,但你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