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第一次吃麻辣小龙虾,大都会喜欢上这道美食。仅从外观上看,红虾白蒜,绿椒青葱,黄姜棕汤,那叫一个色彩缤纷,让人垂涎。左手拿起一只虾,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虾身,右手同样三指捏住虾头,左右一拧,虾头便与虾身分离;再调转方向,左手扔捏紧不放,右手中指从下方抵住虾尾使呈“八”字形,拇指按下,左右轻轻一拧,上下拨动,慢慢抽出虾线;剥开上半身虾壳,拔出虾肉,沾上浓郁的汤汁,送入口中。虾肉鲜美,滑嫩,有筋道,配上麻辣的口感,咸鲜的味道,刺激着整个口腔,回味无穷。
第二次吃小龙虾,感受则有所不同。在拿到手的那一刻是愉悦的,至于享受美食的过程......硬要说的话,驱使我吃完这一份小龙虾的最大动力,大概是已经花掉的沉默成本。往后,每一次吃小龙虾都是这个过程。看到它的时候,内心极度渴望;花钱买下,拿到手的那一刻,非常愉快;而吃它的过程,常常无感。这让我感到好奇,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一项以我们灵长类亲戚——猴子——为研究对象的开创性研究。研究人员将甜果汁滴到猴子的舌头上,同时监测猴子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如预测的一样,猴子舌头沾上果汁后,神经元立刻分泌出大量多巴胺。随后,研究人员开始训练猴子,他们每次给猴子果汁前,都会亮灯。就像巴甫洛夫训练狗那样。
一段时间后,猴子建立起了“亮灯——果汁”的因果联系。随着实验的推进,灯亮时,猴子分泌的多巴胺越来越多。问题在于,猴子真正喝到果汁时,多巴胺的分泌却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多巴胺在产生“马上就有果汁”这个预期时就已经大量分泌,在这个时候,猴子是最快乐的。等到真正喝果汁时,快感反而所剩无几。
我们以为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多巴胺是快乐分子。但事实证明,多巴胺其实是欲望分子:我们会越来越期待小龙虾,但真正品尝小龙虾体会到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少。即是说,我们会“想要”吃小龙虾,但对它的“喜欢”反而减少了。吃小龙虾最快乐的时刻发生在拿起它的瞬间。“喜欢吃小龙虾”不过是进化为我们制造出来的 ⌈多巴胺幻觉⌋ 。
参考阅读:
1.《贪婪的多巴胺》,(美) 丹尼尔·利伯曼,中信出版社;
2.《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美)罗伯特·赖特,联合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美)列纳德·蒙洛迪诺,中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