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突然中断,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次,却是永远,永远有多远,只能在回忆中追忆。————小城雨田
提起导读这个词,真是大言不惭,只是叙述一些读这本书的注意事项,我是一个马虎的人,却是一个天生细腻的人,这点毋庸置疑,这本书读起来,并非那么一帆风顺,所以愿意花费点时间,整理一番思路,再看一遍,总感觉自己读的这个版本是一本简本,很薄,陈建铭先生译文,但书籍封皮是炫酷的蓝色,手感很棒,排版印刷精致,我也成为了一个外貌协会,或许是拜作者海莲·汉芙所赐,这本书结束后,下一本导读书籍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内容魔幻,费解,只读了十分之一就还给了图书馆,倒是有朋友说自己看了好几遍,这倒是让我的对这本书的好奇再次升温,这次就当是对导读书籍做的一次实习,为下次探路。
书籍的全篇内容是书信的格式,书信的学习在小学,而且是一笔带过式的教学安排,所以让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写一封信,或许还得网上找一个模板,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最后的签名了,标准的yours最被熟记,开头的称呼倒是令人遗忘,还好从小到大写过各种申请,每一个学生时代的过来的人都明白“尊敬的ZCC”,是百试不爽的称呼方式,因为是申请,总有一种仰望的感觉,也就拉开了笔者与读者的关系,我们就从称呼来窥探一封封书信的递增关系。
1:信中称呼的变化
信中女主角(海莲·汉芙)对于自己的称呼变化:海莲·汉芙(全名)、HH、汉芙小姐、hh、海莲、无注名、h.hffffffffffff、h、海莲(只有朋友才能称海莲)。
信中男主(弗兰克·德尔)对女主的称呼变化:敬爱的夫人(女主未婚、提醒)、敬爱的汉芙小姐、亲爱的海莲。
信中男主对自己的称呼变化: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FPD敬上、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弗兰克·德尔敬上、弗兰克·德尔、弗兰克·德尔敬上、弗兰克·德尔谨上、弗兰克、弗兰克敬上、弗兰克谨上、想念您弗兰克。
女主对男主的称呼变化:敬启者、FPD、弗兰克·德尔、亲爱的弗兰克、无称呼(心情波动中的女主)、亲爱的急惊风、大懒虫、无称呼(习惯了)、嗨,弗兰克、仁兄、弗兰基(昵称)、弗兰克?、亲爱的弗兰基、无称呼(性格使然)。
注:女主角美国人,性格洒脱,称呼多变也有其原因;男主角至始至终在书信的书写格式上都没有懈怠,与资料备份归档有关系,主要原因还是男主角的敬业风格。
2:信中地址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住址:纽约市28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海莲·汉芙新住址:纽约市21 东七十二大街305号
弗兰克·德尔与诺拉·德尔(其妻)住址:伦敦北八区克罗屈庄哈索米而路橡原巷37号
注:弗兰克所有的书信都是在书店完成并寄出,即使在妻子与海莲结识后,依旧没有私人信件,这点值得尊敬。
3:日期
总感觉这是一本删减本书籍,首先是原作者在书写本书时,在书信的选择,或者说书写风格上有所删减,信中日期的跨度有十几天的,几个月的,一两年的,甚至还有3年的,而且从回信的内容可以判断,信并非全盘附上,但并不影响内容的可读性,接到回信,可以联想之前信件的内容,这也是作者的高深之处。
还有一种删减是翻译者的删减,这个许多读者应该遇到过,别人看的是新华字典厚的书籍,你这边看的是青少年读本。
4:人物简介
这本书比较费脑细胞的是人物名称,人物多但笔墨又没有大量的活灵活现的描写,时不时的又在几个章节后跳出来吓人,吓的读者不知道这是哪个人角色,熟悉又陌生,这个其实还算好的,去看看《圣经》,一个页面,百分之六十是人名字,但依旧不影响她的博大生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有一项功能,名字索引,在任何页面对名字进行复制,都可以看到全书中所有名字出现的出处,这对于像我这种记忆力衰退的人真是福音,故此将人物做一个简介,当然思维导图做出来更漂亮,更形象,不会嘞。
海莲·汉芙:女主角,作者,好吸烟,崇拜奎勒-库奇
本·马克斯:书店老板,后去世
科恩:书店老板
书店六职员:
①弗兰克·德尔:男主角,书店管理人员,后去世
②赛西莉·法尔:店员(女),后离职
③乔治·马丁:老店员,后去世
④梅甘·韦尔斯:老板秘书(女),后离职
⑤比尔·汉费莱斯:编目员
⑥珍妮特·彭伯顿:店员(女),至终没有给女主角写过信
奎勒-库奇:简称Q,剑桥学者
玛克辛:女主角朋友,到过书店
凯特:女主角邻居,到过书店
布莱恩:英国人,凯特男朋友、后与凯特结婚,到过书店。
金妮与埃德:女主角朋友,到过书店
玛丽·博尔顿:弗兰克邻居,刺绣老人
诺拉·德尔:弗兰克第二任妻子
希拉:弗兰克大女儿(12岁),与前妻
玛莉:弗兰克小女儿(4岁),与诺拉
5:信封时间轴
1949年10月5日——1968年10月16日(弗兰克突然病逝)———将来
6:两位知己未曾谋面原由
ⅰ:修牙:花费不菲
ⅱ:买房:花费颇多
ⅲ:失业半年:月光族
ⅳ:二度失业:继续月光族
ⅴ:这点或许最为主要,生活远比戏剧狗血,或许这样是最好的结果,借用作者的那句话,“你们若恰好路径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7:后记
这种对文章的肢解,忽视了书中的美感,但要升华那种美,只有拆解后的重新组合,你需要做的只是再读一遍,而已。
小城雨田
2017、6、25
附上作者最爱的诗人作品:
《丧钟为谁而鸣》
约翰·多恩
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要为本土应卯。
那便是一块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庄园,
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
无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
不为幽明永隔,它在为你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