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平日里最常走的路,也就骑车几分钟的路程,一般我都是扫辆单车蹬着就去了。
有天看到共享电单车,心里痒痒的,打算尝试一下,就升格扫了辆电单车。
不用蹬不费力气就到的感觉就是好,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锁车付款时,这款APP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先弹出个界面:首单优惠,*元就可享有骑行7次的优惠卡,本单即可使用。
数学不好的我,也能一下子算出来是比单独用7次优惠的,就直接付款了:能光明正大合理地占便宜,总是让人开心的。
尝到甜头的我,第二次走这个路线时,又是同样操作,乐滋滋地扫了辆电单车。
可等到还车锁车时,APP上不断提醒:此处是禁停区,要收取*元调度费,定睛一看,最近的停车区在500米外。
这意味着我要往前多走一半的路程还车,然后再走回来。这样花的时间就跟步行一样了,还比较闹心。
因为第一次同样地点还车时,就没有这样的提醒,直接顺利还车锁车了,这让我以为今后都可以这样操作,享受这样的优惠。
这样一来,之前的优惠卡完全发挥不了作用,相当于付了5次骑行的钱,只用了一次,就没法再用了。
想占便宜的结果,是多花钱。
02
每年春天,都会有很多爱美的人办各种健身卡——为了夏天时能展示美好形象,因为“搞活动,便宜”。
比如,去一次健身房的价格是200元,年卡才5000元,还不限次数。
这么一算,办年卡太划得来啦,相当于单次才十几块钱,简直便宜得不要不要的,办,一定要办!
等办完健身卡,兴冲冲地去一次,各种角度拍照,发圈儿打卡,赢得无数点赞之后,顶多再来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是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就是出差去不了,要么就是“今天状态不佳,明天再去吧”,甚至是“今天朋友聚会,不小心吃得有点多,不想动”……各种借口,不一而足。
于是,办健身卡就像捐功德,办了卡就等于自动健身了:这大概相当于单次健身2000元,是应有价位的十倍!
本来图的是便宜,到头来却是单价更贵。
03
如果说上面两件小事体现的欲望只牵涉到钱,那下面这个故事就关乎命了。
一家雪山探险队公开选拔探险队员,来报名的人资质都很好,在一系列极其严格的体能测试后,到最后一关时,还有15个人。
这一关,是心理测试。
主考官逐一单独面试,测试题是:
如果你面前就是珠穆朗玛峰了,但你前面不远处还有一位登山队员,就是说大概率你只能是队里登上珠峰的第二名了,这时,你会怎么做?
有14个人的答案都是:只剩几步路了,我一定加快速度超过他,成为第一名。
只有一位应聘者说:就让他做第一吧,我做第二也挺好。
主考官饶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得到的答复是:只要我的双脚踏上珠峰,我就是胜利者,我就实现了目标,无关名次。
主考官当场宣布只有那位愿意做第二名的应聘者被录取了,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
雪山空气稀薄,喘一口气都十分困难,想加速超越前面那个人时,肯定会因缺氧窒息倒下,没有生还的可能。
“很多雪山探险者被永远留在雪山上,都不是技术或者体力的问题,而是因为心底的那一点欲望——心里有欲望,脚下就有陷阱。只有那些不计较名利、内心坦荡的登山者,才可以安全从雪山回来。”
04
心里有欲望,脚下就有陷阱。
那陷阱关乎钱,甚至关乎命,只有大小的区别,并与本质不同。
管理好欲望,大概是防止误入陷阱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