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你最多的往往就是与你最亲近的人,亲近到麻木、淡漠,脱离了存在感,在你死后亲切地把你烧成灰刻进石头里,以此证明什么的人,就算如此,故作多情的人也不会明白其中的不对劲。(他说)
上文中的他是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至于是不是天生如此他自己也很难说清楚,就算他与大家一样从小备受呵护地长大成人的,成人后的大家大概也会与他一样早早地丧失了对父母的依恋与温存。
在本质上,家庭也是建立在通俗世界上的利益关系,其中衍生出的所谓情感与道德的层面无非是把这种利益披上更为美化与令人信服的外衣,就像皇帝的新装。(他说)
我的沙发上坐着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人,我有点紧张而对于处于这个没有话筒与聚光灯的采访中的他好像更加自如,我便硬生生地被拉入他的思路中去了。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觉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呢?”
“我认为我与大多数成年人是一样的”
“可是总有一天你也会做父母,那你怎么面对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就与面对不爱孩子的父母一样”
只有维持在基本的利益关系上的家庭关系是最稳定与最安全的,过度的情感消费与社会性透支只会让家庭成为一个矛盾磁场。
“如果不是出于爱护之心怎么能维系稳定与安全的家庭关系呢?”
“利益是情感的基础,你仔细想一下就能明白,儿时对父母的依赖与老年对儿女的期许一般无二,人类天生是趋利避害的生物,情感是社会关系在时间上的衍生物,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
“可是爱情呢?那么多抛诸于物质利益之外甚至突破人类有限性的伟大又怎么解释?”
“叔本华解释为种属利益的趋向作用,男人一般会爱上在周围环境中最为美丽聪明富有才华的女人,女人亦是如此,这是自然选择的表现。至于所谓的伟大之处不是脱离了现实的理想吗?人类以此眺望生命的真诚与纯粹,建立了活下去的信仰体系。”
你不觉着你正在生生敲碎这种信仰吗?
“并非如此,如果我能做到,我只是想要理性地看破人们狡猾的层层迷障,让生活照进来一丝真实的光芒,我不愿活在臆想中的美丽童话中,死于自己设下的陷阱。”
我想我始终还是不太明白。这是行为艺术吗?
“我无心于艺术,专注于活着这件事反倒成为了艺术。”
那你是选择怎样活着的呢?不爱父母,不爱妻子,不爱朋友...
“我会尽量避免提起爱这个字眼,对于那些需要我的人尽可能在物质与心理上予以合理的回应就像社交中大家表现的那样,剔除多余复杂的情绪与情感,让生活变得单纯。”
你觉着你已经做到了吗?这种生活比情感丰富的生活更幸福吗?
“如果你能看得到,我们本来就是这样活着的,当然能够继续这样活下去。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好坏,幸福与不幸福,可是存在一部分由泛滥的情感主义滋生的多余的痛苦。我不是反对痛苦,很多痛苦是有益的可是这多余的痛苦只会不断地消耗我们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那你怎么看待爱这回事儿?你不会以为它是不存在的吧?
“我不太清楚我所理解的这种存在是不是爱,一种常态下的自我牺牲欲,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对他人的善意中隐含的自我实现的意味。我爱你的爱是在自我意识的前提下的情感实现,强烈的情绪具有迷惑甚至蒙蔽意识的能力可毕竟不能横行一世,当这个事件无法继续承载自我实现时所谓的爱便淡漠无味了。无论如何我们要清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代替我面对我的世界,孤独是永恒的,爱只是聪明的人类拿来肖想永恒的武器。”
毋庸置疑,爱是一件能够带来一切美好与幸福的事情,拒绝爱不就是拒绝了一切美好与幸福吗?
“我不是拒绝美好与有趣的生活而是舍弃虚幻的美好与有趣的生活。有的人会为了一时的镜花水月不惜透支灵魂的力量去达成,所为的是能够去声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丰富与沧桑,殊不知他以为轰轰烈烈经受的不过是自己幻想中的疯狂。真正美好在于落在现实中的和光同尘绝不同于意欲培育的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