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赵炎有个经典相声《吹牛》,结尾时:
赵炎:我头顶蓝天,脚踏大地,不能再高啦!
马季:我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
赵炎:那你的脸哪儿去啦?
马季:我们吹牛的人就不要脸啦……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同相声里“吹牛的人不要脸”的说法,对那些喜欢炫耀自己的人,会默默地把他们列入到不靠谱的人群里敬而远之。但是当我看到一些列出案例和数据来展示自己的业绩来寻求合作机会的人,又觉得他们不那么讨厌,甚至心生敬佩之情。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反应呢?不都是吹牛吗?真正有才能有业绩的不是应该谦虚低调吗?为此特别对“吹牛”进行了概念上的调研。
百度词条对“吹牛”解释为,吹牛皮,指说话不根据事实,夸大或浮夸话的内容;除了这个意思外,在苏州、贵州等地的方言中,又有闲聊天的意思。我们常用的语境,是第一种。
吹牛的来源。据专家考证,因为黄河上游沿途水急滩险多流沙,木制的船只不好操纵,还常常被撞坏,沿岸居民为解决渡河运输的困难,发明了“皮筏代舟”的办法,就是把多个牛皮袋固定在木排下,制成皮筏。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把牛皮袋灌饱气,古代没有打气筒,只能靠嘴吹起,这需要肺活量极大的人才能做到,而这种人少之又少。因而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一般人的反应是他在说大话,后来听到有人炫耀自己,当地居民就会让他到黄河边上去吹牛皮。
这么看来,好吹牛的人就都是精神空虚不靠谱的人咯,其实,吹牛还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人每天至少讲一次大话,超过四成的人每天吹牛超过三次,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吹牛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可以增加自信,弥补心理落差。甚至,吹牛还可以降低恐惧和焦虑。比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二战期间,德国空军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时,警卫问他为什么不躲开,他说“希特勒永远造不出来能将麦克阿瑟炸掉的炸弹”,有效地鼓舞了士气。
最近看了罗永浩对吹牛的分析,彻底消除了我对吹牛的矛盾心理。他说,吹牛分为两种类型,自身能力可以支撑自夸言论的合理吹牛者,和纯属夸大事实的不合理吹牛者。而在演讲中,他提倡的是“合理吹牛者”。
原来,吹牛可以这样分类,那些炫耀,但是没有自身能力支撑的,是属于夸大事实的不合理吹牛者,这种人会引起反感和愤恨;而如果那些会看场合,会考虑受众对象是开放的还是保守的,以及各种文化差异,不撒谎,不和他人做比较,会引用第三方数据或评论,用幽默的开玩笑的语气吹牛的人,就是“合理吹牛者”,是对自己的讲演加分的。
做一名“合理吹牛者”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