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线上培训机构的宣传片和广告轮番轰炸,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我给儿子报遍了我遇见的几乎所有机构的体验课,请原谅我的贪心,因为确实为想让孩子都逐一体验一遍,感受一下不同老师的授课风格,判断哪个老师上课的方式是他最能接受的,毕竟孩子才是这类无形商品的直接受益者,他说好才是真的好。
网课以后是个趋势,我要提前熟悉,把这些机构的特点和优劣势都了解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尽管这些线上课程的老师讲课方式和教学模式都大同小异,但是孩子还是会有他自己偏好的老师,我希望由他自己来决定要报哪家,为他暑假复习做好准备。
鉴于打广告嫌疑,我这里就不说具体机构名称了,有想了解交流的亲可以私聊我。
大部分行业在最近几个月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而只有线上教育行业却意外地获得了逆袭机会,迅猛发展起来。
纵观这些培训机构,其实营销模式都是一个套路。先是铺天盖地的广告,用超低价的试听课先把用户吸引进来,在几节体验课的过程中逐渐渗透长期学的必要性。
产品包装上也很费心,主课外加赠送的课程,还有学习用具大礼包、素养课程、兴趣课程,等等。总之,就是让家长感觉物超所值,错过绝对后悔的那种。
到课程最后一两天便开始在社群里介绍各种方案,语数外三科全报、两科联保或者单独报一科都是不同的套餐价格,但都是报的多优惠越多。
说实话,现在线上培训产业已经发展得足够成熟,吸引了不少名校毕业生加入教书育人的行列,年轻人有干劲有想法,只要愿意在这一行长期发展,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机构能存活下来,说明发展理念和方向都是正确的,无非就是起步时间、规模、师资力量和投资规模上的差异而已。
当然,名气大的机构不代表最好,由跳槽单干的老师新创办的学校也不一定就不行。
价格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了,一学期十几节课,价格相差不多,一两百元的差异对家长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真正看中的是机构给我们提供的服务,而我们在意的服务只能通过以下几方面去考察评估。站在我的角度和立场,真的只能单纯从感受和体验上去打分和评判了。
首先是班主任老师。网课对家长来说是无形产品也完全没问题,看不到实质性的物质产品,只看得到老师们的讲课,至于效果更是没法短时间内估计,那么我们只能从可以接触到的班主任老师那里去大概推测一番。
有的班主任临近上课了才匆忙加我的微信,上课前也只收到机构的统一提醒,似乎没有班主任什么事。课后互动也少,直到要报名了才变得格外积极。
这种我基本连体验课上授课老师介绍班期都会直接略过,因为压根不考虑。
而有的班主任则会提前很多天就联系我,开课前问清楚孩子的情况,哪些方面需要加强,针对孩子的弱项,课程可以给到什么样的帮助;课中,每天及时提醒上课时间,下课后发送作业并认真批改;课后,详细介绍课程特色和授课老师的优势,价格方面也解释得清清楚楚,即使最后没有下单,之后机构有任何活动也依然会给我发信息,尽管是群发消息。
其次是课程计划安排。说到底,短期体验班上课是为了给长期班打前哨,授课老师受孩子欢迎固然很重要,但依然会有其他让家长在意的加分项。
比如,体验课的课时宣传,有的机构巧妙地偷换概念,宣传时说八节课,可真正上课的时候就变成四次课了,因为两节课加起来算一次。毕竟9元8次课甚至13次课,这看起来性价比简直太高了。
此外,还有长期班的课时,有的直接说是4个月,还有的突出16次课,陪伴孩子一个学期。
各家课时时长也不一样,有一次课1.5小时的,也有2个小时的,甚至还有2.5小时的,真有在意的家长,也许会用总价格去除以小时数来计算单位课时费。
其实怎么表述都可以,但是一定要经得起推敲,有一说一,家长该了解的都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下单后因为实际与宣传不符,而让家长心里不爽,如果不想只做一锤子买卖的话。
最后再来说说附属产品。
线上网课虽然很短,一般就四五次课,但是机构也一般会送出配套教材。诚意和用心程度,通过这些附属产品也能可见一斑了。
有的出手大,寄出超大精美礼盒,各种漂亮好看的学习用具、学科相关的资料甚至还有文创产品;有的就只是是常规的与课程相关的辅导教材;还有的则什么实物产品都没有,直接用电子版替代,对此我只能表示呵呵了。
孩子一学年的学习历程中,春季和秋季是直道,寒暑假是弯道,能否弯道超车对很多孩子来说,课外班和网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谢这么多线上培训机构,为孩子们提供了如此多的机会,想要好好学习的孩子们,还怕没有机会出类拔萃吗?
如果有和我一样的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各家机构的优劣势,擦亮眼睛,选最好的,而不是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