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希望写一点关于文字的故事,那些真实的故事。
去年最后几天深圳《女报·故事》的主编,我的好友罗尔兄向我约稿,说今年该刊有一期特别版,我的文章若能登载其上,对我很有纪念意义,云云。
我不敢大意,搜肠刮肚连夜炮制了一篇小文,赶在最后一刻交了上去。当时杂志已经排版了,不想罗兄见文后大加赞誉,亲自去电脑房重新编排目录,让我很是惶恐。惭愧之余,我也非常欣喜,又有一篇我的文字流传到世上,保存于书页间和网络上,不论今后世事变迁,它都在那里,用我的声音在述说。这让我感到欣慰,这世界,我来过。
因为我们知道,无论这世间有过多少王朝和宫殿,走过多少红颜和少年,这一切终将逝去,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文字。时光易老,唯文字不朽!
锦堂是一座装满文字的房子,这一次我们在这里分享文字的故事。那些古老东方的铭文和拓片、那些鹅毛笔写下的誓言和背叛、那些战场上契约纸旁的头盔和刀剑,那些至今在江河边吟唱着的短歌和长叹,我和你一起分享,这些天下文章背后的真实故事。
这是文字故事第一篇,花剑为你讲述2700年前一组石鼓上面文字的故事。
这是十个花岗岩材质刻成的鼓型石墩,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2尺,直径1尺,每个石鼓重约一吨,是中国的镇国之宝之一。石鼓上分刻十首四言长诗,其字迹到今天多已磨灭,第九鼓更是无存一字。
这十面石鼓自先秦后就已隐失,也没有文献记载。但它们重新被人发现的时候有确切的记录,那是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一牧羊老人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发现了这十个怪异的花岗岩大石,清除泥土后显露大量神秘文字,其笔法奇异,当时竟无人能识。
一时间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豪户悬重金求解。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变得神乎其神。
石鼓的命运也经过了很多的波折,从初唐被发现后,在连年战乱中多次被埋藏,被遗失,后来仅剩了九面石鼓。北宋时期一金石家在乡野客栈借宿时,发现屠夫磨刀的大石上面隐约有字迹,尚依稀可辨,经多方考证,原来这就是那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代人魂牵梦绕的“作原石鼓”!该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
此后,宋徽宗曾下令在集齐的十面石鼓上文字的沟槽中填注黄金,后来又被金兵剔去。到了南宋,一位御史在燕京的废墟之中发现了十面石鼓,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请专人看护,而后的元、明、清三代,石鼓一直没有离开过北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我国镇国之宝!
石鼓这样珍贵,连历代石鼓上面文字的拓片也价值连城,有“一字万金”之说。最有名三个宋代拓本,为日本三井公司购得,现藏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这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石鼓文今天已都全部解读出来,原文七百一十八字,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存四百六十二字。今天“马鉴鼓”上一字无存。历史学家们按石鼓上诗句的开头两字给它们命名,分别是:
汧沔鼓、车工鼓、田车鼓、吴人鼓、吾水鼓、而师鼓、马鉴鼓、酃雨鼓、銮车鼓、作原鼓。
10面石鼓上的文字自成篇章,又有一定的联系。它是描写秦贵族畋猎的一首长诗, 在保存最为完好的“汧沔鼓”中,石鼓文的大意为:
在婀娜杨柳笼罩之中,汧河里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鲇鱼、鲤鱼在水里成群结伴,君子在垂钓,有很多小鱼在缓缓游动,白鱼正在抢食水草,黄白相间的鱼群,影子照在河底的石头上清晰可见。
于是,我们从2700多年前石鼓上的文字中,感受到了古人眼中致美的意境,让人心生感叹,使人心情陶醉。
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为什么?因为自有文字后,造化不能藏其密,鬼怪不能藏其形。那一天,天上下起了粟雨,是上天对人的示戒还是褒奖?没人知道。这一天,就是后来“谷雨”这个节气的来历。
2015年10月7日的夜里,在北京鸟巢体育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决赛正在进行,汪峰和贝贝在演唱那一曲《石头在歌唱》,那也是多么让人激动的文字啊!
我爱这精彩而美丽的世界
因为它总会让我那么心碎
我爱这沸腾而炽热的生命
因为它总会让我那么彷徨
此刻我听到 石头在歌唱
街道在哭泣 杜鹃花在尖叫
离鸟巢不远处,那座500多年前的故宫里,有十个鼓形石头静静地、静静地踞于殿中,一言不发。它们不会歌唱,但它们上面的文字已经歌唱了近3000年!
于是,在那个十月,我写下这段文字,希望和它们一起歌唱:
石鼓之墩,千载尤存
于狩于猎,君子尚文
天降粟雨,鬼哭夜奔
字魂不灭,锦堂谨呈
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