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颗种子至少种下了三十五年以上。学姚乃的《登泰山记》时,第一次开始向往泰山,后来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都有一览泰山的想法涌起,读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受鼓舞,而《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孔立夫在无字碑前的一段对话更让登泰山笼上了浪漫的色彩。什么时候我也能登上泰山,感受一下这座文化名山的风采呢?没想到这份缘分在今年“六一”这天终于来到了。
一
走在泰山的石级路上,最先感到的是幽静。路两边全是高大粗壮的侧柏,葱郁的枝叶给山路搭起了阴凉,虽然艳阳高照,可是山路上并不炎热,从红门到中天门全是这样。有一段路就叫柏洞,意为路两旁的柏树枝叶交叉,游人如从洞中钻过。一路各种鸟声相伴,有的啁啾婉转,给山林增添宁静的意味;;有的喳喳喳喳,很有喜庆之意;有的清脆幽长,让你产生了空旷辽远的感觉。山谷中还不时有哗哗的水声传来。
泰山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大气。石级路很宽,像城市里的比较窄的街道,石级修葺的很平整,莫非李白说的“石平御道开”就是这个意思?路边山谷宽阔幽深,植被茂盛。多是高大的乔木,槐树、柏树每一棵都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似乎它们都想超过身旁的山峰。因为向往阳光,这才成就了它们的伟岸!山上多巨石,石头每个面大都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山坡看上去就是由这种方形的石头磊叠起来的。
二
泰山一路全是石级,但整体很陡。一天门到中天门这段路,坡度还比较缓,体力也正是最好的时候,所以走起来并不太费劲。到中天门以后,有一段路就像在平地上。心中暗喜,以为这次登山不会太难。
哪知到了对松山,山路的坡度猛然就增大了。不过此时有美景入眼,对登山之难还无暇顾及。右侧山坡上长满了青翠的松树,真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一片松林。所有松树身体都向山路这边倾斜。左侧山坡就在我头顶,只看到路边的阔叶树,看不到松树,怀疑这“对松”二字徒有其名。又向上爬了一会儿,坐下来回头看,只见先前看不到的左侧山坡上同样是满山倾斜的青松,真是名副其实的“对松山”!我很想听一听松涛的声音,可惜这天风不大,只见阔叶树的树叶微微起舞,两侧山坡上的青松侧身凝望着彼此岿然不动,倒仿佛在侧耳倾听!他们在听什么呢?也许在沉默中,在深情的凝望里它们在互致敬意吧!
对松山的美景仿佛是事先给游人的奖赏。接下来的“十八盘”真是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我先是采取尽量不向上看,只关注眼前要走的两三级台阶的策略,后又采取走一百多个台阶就休息一会的方法,有时又仰望一下南天门那似乎可望不可即的门楼,给自己鼓鼓劲,走走停停,不知休息了多少次,又多少次重新迈步,终于登上了南天门!
走在天街上了,心里快乐似神仙!可玉皇顶在哪呢?日观峰在哪儿呢?忍着脚腿的疼痛,又走了一番。终于看到了日观峰上“北拱石”和“孔子小天下处”。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获得日或否,将皓驳色,而皆若偻”只能默念着姚乃的句子,想象着日出的景象了。
站在玉皇顶上俯视,泰安城大半收入眼底,远处仍有千山万壑绵延。胸襟不够,可没有小天下的感觉,只愿天下“稳如泰山”。
三
走在下山的路上看到了挑山工,黝黑壮实的汉子,扁担两头各挑着一箱食用油和蔬菜。本以为有了缆车,不用人工挑重物了。没想到还有缆车不能到的地方,但人却能到!真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听到两个人的对话:
“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好!”
”登什么山都不能跟你想象中一样!”
“可是,黄山就真让我觉得美!”
黄山我没去过,但,桂林、武夷山我去过,如果单论美,泰山都比不过它们。泰山的意义更多的是人根据泰山的某些特点赋予的,比如因是东部最高峰,而古人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所以,泰山才有了“五岳独尊”的称誉。因泰山形体厚重,山势稳固,才有了“稳如泰山”的说法。因山路曲折漫长而陡峭,登山需要顽强的毅力,才有了“泰山精神”。其实不是泰山需要这些说法,而是我们中华民族需要这些精神!所以我们会有一批批一代代的人不断来攀登泰山,前赴后继,绵延不绝!
农历戊戌年四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