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掉进了那本黑皮《山海经》中。
四海八荒在我眼前愈渐清晰,我低头看见自己透明的身体,旷野上的风穿过我的胸腔四散在远方。
手上还是那本熟悉的黑皮《山海经》,我每翻一页书,身边的景象就物换星移,四季跟着书页不停地变幻,我在上古卷轴里穿行不息。
【贰】
山经第八十四页,青丘山上,是九尾狐的故乡。
书里说: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我合住厚厚的黑皮书,穿过蜿蜒的狐狸洞,想看看传说中祸国的妖怪生的何等风姿绰约。
穿过重叠的绿萝拨开姹紫缤纷的细碎花朵,洞的深处真的有白狐。一只粉鼻蓬尾的小狐跳上我的膝盖,我将沿途摘来的青果塞入它的小爪中,那团毛球雀跃着跳上一棵细瘦花枝。手上还残留着狐狸尾巴柔软的触感,我蹲下身抚摸离我最近的一只小灰狐。它的尾巴有九节尾巴骨,动起来柔软似水波。
原来九尾白狐不是有九条尾巴,而是有九节尾骨。
不知这萌狐如何幻做魅惑人心的女妖怪寄宿在一位名为苏妲己的才女身上去扰乱一国之君的心?只单看那蓬松的尾巴和细长晶亮的眉眼确有勾人心魄的资本。
【叁】
《海经》第一百三十四页的阳光分外灼人,想来此页是炎炎夏日,我沿着身旁一条小溪前行,在一棵葱绿茂盛的大树下停住脚步。两只手伸进小河流的那一瞬间,洪荒中的草木味窜进我鼻腔里,我听见远处的燥人蝉声。
还有一些细碎的小婴儿哭闹的声音?我寻着声源前去,在一堆小石头间看到了几只娃娃鱼,滑溜溜的穿梭在水中。我忽地想起从前在我的黑皮《山海经》中看过一段记载:有兽栖居溪流,通体斑黑,身长六尺,扁头褶身,腹生蜥足,夜鸣似小儿啼哭。这段记载中的小兽想必就是娃娃鱼吧——我们中国的大鲵。从上古繁衍至今,我们如今仍可得见。哪怕书中记载之人描写颇有偏差,但原型仍能猜个大概,《山海经》中看似光怪陆离的神物确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于或者存在过我们的世间。
由此想到《山经》中关于鹦鹉的记载:黄山,无草木,多竹箭。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如果我们生活的时代鹦鹉已经灭绝,再看这段记载,你会相信曾经有鸟能说人话吗?约莫又是同那些九头蛇身之怪物相提并论,然后来一句"古人诚不欺我也"?
假若数据记载出现断层,互联网在若干年后不复存在。而鹦鹉在那时灭绝了,新人类肯定不信——"哪有鸟寿比人长,还会说人话?假的,神话传说。"
【肆】
《山经》第六十二页,这里是巫咸国,入目皆是蛇的图腾。我们华夏远古先民,从非洲一路迁徙至中原,上万年的心口相传,终得《山海经》。想必此页的巫咸国就是埃及吧。蛇也是如今埃及的重要图腾。
满目的黄沙飞石里,山川河流如走马灯变幻无穷,我在巫咸国行走,奇珍异兽尽收眼底。
古埃及的蛇,中国的龙,玛雅的羽蛇神会不会是同一种生物?在漫长的历史征途中迷失了本来面目,也终究无从考证。只是我看着满目的蛇图腾,总感觉三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伍】
在黑皮书中待了许久许久,恍若一日过去了,天黑以后我便再也翻不动书,我仿佛身处天地混沌明暗交接之处。
月亮升起来的一刹那,梦——
醒了。
我又变回了那个朝九晚五的平凡高中生,我把头从书桌上的黑皮《山海经》中抬起来,擦干了口水,抓起面包和牛奶就往门外冲去——
"八点啦!妈你怎么不喊我,我又要迟到了……"
后记:
神话里光怪的物、旖旎的景,也许在上万年之前,山川湖海不曾颠倒之际,真真正正的存在过。
就比如我们的《山海经》,书中记载的人面,兽身,也许是指形状相似于人的脸上有眼,如猫头鹰,不正是一张脸上炯炯的双眼像极了人吗?古今记载和理解都出现了一些偏差,而通假字也导致了很多误会和存疑。比如九尾狐的记载:能“食”人到底是“吃”人还是“饲”人呢?
如果环境不曾恶化更迭,生物不曾灭绝的话,我们也许还能看到九头六臂之物,而一向在中国被奉为瑞兽及权利象征的“龙”,在若干年前,也是真实存在过的。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家国是我们的守候。
九天游龙自在飞,其身姹紫缤纷,其尾婉若霓虹……炎华子孙,龙的传人。
本文由进化朗诵者小岛助力。我们既推优帖,也选美文。
欢迎入驻【进化朗诵者小岛】
投稿请移步小岛专题【山川异域】
赏文请移步小岛精选优推专题【风月同天】
推文不看权重,优秀应被看见,你我理应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