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看到几篇关于如何进行碎片化学习的文章,其中的观点颇为认同,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梳理出来。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信息化的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无时不在的信息海量的涌来,各种不知来历的信息夹杂着各种所谓的干货真经,让我这样的普通人有点无所适从。貌似从各种碎片化信息中收获了很多知识,但实际上只是零碎无法体系化的内容,是一盘散沙而不是整串珍珠,不利于检索更难以使用,影响实际知识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习惯于接收非常碎片化不成体系的内容,也逐渐让大脑习惯处理浅层次的信息,无法深入思考,长久来看更是会大大降低脑力。
那么问题来了,是否有可能通过碎片化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答案是可以,碰到所谓的“干货”,别急着把所谓的“干货”捞到自己的脑子里,仔细研究文章的结构,找到并分析框架,不但可以帮助建立知识体系,还能够去伪存真,帮自己鉴别是不是真的“干货”。
如果只是单独学习技巧或操作,信息摄入量可能很大,确实也拓展了视野。但一方面各种方法套路是学不完的,彼此之间也没有联系,另一方面没有消化和迭代知识结构,到用的时候还是串不起来,找不到有用的。
其实好的文章都有非常清晰的框架(结构),严密、逐层深入的结构支撑着所谓精华的结论,与其盯着结论,不如更多关注背后的框架。通过结构化思考工具或者思维导图,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推演出最后的结论的、不同论据是如何支撑论点、各种例子事实又是如何支持论据。推演一遍,不但找出背后的逻辑关系和体系结构,也能检验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
最简单的办法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现成的框架作为自己最初版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实践不断迭代更新。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当我深入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在接下来很短的时间里,有关这个领域的信息突然爆炸式的涌来。现在回想起来,应当是自己对这个看起来新的领域初步建立了框架,相应的知识碎片一下都可以装到框架中,既充实了框架,又不知不觉中将原有的体系做了升级,也许原本直接借用别人的体系,经过几轮信息的洗礼也变成我自己的了。新的知识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新消化理解后,将与之矛盾的排出体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变成可以随时应用的。
随着信息进一步收集,原有的框架不断更新延伸,也不断被修正。同时新的框架逐渐形成,随着思想的继续成长,不同框架之间也逐渐有了联系,各种原本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之间也产生了联系,个人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而我们的大脑,也在不断的思考、分析、吸收、淘汰过程中得到锻炼。
所以,你看,碎片化学习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