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天朝伟大诗人屈原。然而屈原投江一直是一个谜,大部分人认为是殉国,亦有人认为是殉情。
对于殉情说,认为屈原与楚怀王有断袖之谊,从屈原的生平和诗词中都可窥见一斑。甚至近代有学者上访中央,希望将“端午节”更名为“同志节”。
但是楚怀王于公园前前296年死于秦国,屈原则是公元前278年汨罗投江,中间相差18年,殉情为何要等十八年?这成了殉国说反对殉情说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过,2000年前,有人曾目睹此事顾而留下此文,虽非正史,但也成为了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
屈原
汨罗江畔,一袭白衣,一抹深情,一位高瘦的男子向着远方眺望。他眼角的皱纹里,有浅浅的泪痕,伛偻的身影带着一股苍凉和悲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句话,嗓音中带着沧桑,沧桑里夹着悲伤,悲伤中混着哀怨,哀怨里怀着期望。
长路漫漫,其远,其长,其苦,只有他一人知道;上下求索,一路向北,来到汨罗江畔,只为寻找那一个十八年前的身影。
十八年,对于历史,只是弹指一挥间;十八年,对于屈原,却是近乎用尽一生气力才熬过的时间。
十八年前(公元前296年)楚怀王薨于秦国咸阳,举国悲愤。屈原不敢,不愿,更不能相信。屈原痛哭流泪,面容憔悴,然一直为国操劳,不舍昼夜。不日,怀王御前侍卫于秦归来,此时,屈原已是精神涣散,形如枯槁。让人无法相信,这是那个曾经手持三尺长剑,大丈夫誓立不世之功的三闾大夫屈原;这是那个曾经握笔挥就《离骚》《九歌》,泼墨书写历史卷轴的伟大诗人屈原。
屈原见到侍卫后,一把抓住侍卫的衣领责问:“你世受王恩,却护主不利,既愧对王上的信任,还有何脸面立身于楚”。侍卫听闻面色难堪,心中羞愧难当。屈原见侍卫低头,心怀不忍,自知对于有些人,有些事确实难有作为。叹息道:“罢了,罢了,王上不孤,我屈原今日已将改革具细上交新王,怀王可安心,楚国无忧,日后,楚必亡秦,而明日我便会去同王上团聚。”
屈原不知其一语成谶,后世秦虽一统六国,终被楚国后裔项羽所覆灭。
亦有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侍卫听闻,面色骤变,屈大夫与怀王之事虽隐蔽,但亦常有流言传于宫廷,二人食则同食,衣则同衣,寝则同寝。一日二人共寝于一榻,怀王因朝政所需欲起身先行离去,然怀王衣袖压于屈原身下,怀王为不扰屈原之眠,抽剑断袖,后拂衣而去。只是众人对此讳莫如深,多三缄其口,却也心照不宣。
回想秦国时,怀王临终举动异常,侍卫已心存疑惑,然其不敢妄自揣度圣意,以免引火烧身。想罢,侍卫于怀里取出一锦囊,言:陛下临终前事有诡谲,秦传言陛下暴毙,然吾未见陛下尸身,便被秦下葬。此乃陛下临终前吩咐,命微臣交于屈大夫之物。臣未曾开封,请屈大夫静观。随后侍卫躬身一拜,默默离去。
屈原想起怀王临行之前,二人执手,怀王道:“寡人一生,宁负天下绝不负君。君于郢城,待寡人归来”。一时间悲从心头起,恨向胆边生,便又大哭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屈原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缓缓那拾起那锦囊,从中取出一张棉帛,只见上写着:
“十八年后,汨罗相会,断袖情深,勿失信约,珍重万千,务求相聚”。
怀王的一切屈原都可以如数家珍,他的字迹,每一笔,每一划,在屈原的眼里都与众不同,不可能有人伪造可以骗过屈原。此刻这这字迹屈原再熟悉不过,正是怀王的亲笔。
屈原心道:“此事诡谲,怀王生性机敏,也许秦国暴毙之事其中有诈,乃是怀王金蝉脱壳之计,可若是如此,怀王又为何不现身?不论如何,既有怀王亲笔,怀王必有其苦衷”。
随后收起锦囊,心中笃定,十八年后,汨罗江边,怀王必会再现。是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走出房门,屈原望向天空,天空虽不在死寂阴沉,却仍有一些愁云不散。屈原叹道:“想我屈原,原有鸿鹄之志,欲闻达于诸侯,每自比管仲乐毅。然遇怀王后,吾一生之愿不过是伴其一世,执手偕老。”
随后屈原简单收拾了行囊,便不知所踪。无人知晓屈原去了何方,只是偶有听闻某处山水有一男子,吟诗作词,言语间多有哀愁忧思。
转眼,时间已过一十八载,花甲之年的屈原,一路向北来到汨罗江畔。
只是怀王不见,屈原独身等候三日,然三日后又三日,终九日,怀王始终不见,屈原心有定论。
万念俱灰,屈原仰天长啸:“怀王欺吾,吾枉活十八年,只为一谎言”。
随即屈原怀石投江。十八年前屈原早已认定,怀王薨,定不独活;而今十八年后,他终于恪守诺言。
随着身体逐渐下沉,刺骨的寒冷使机体麻木,意识也变得模糊起来。朦胧中,屈原看向下方似乎有一光源,心想:难不成汨罗江底别有一番洞天?
屈原不知,后世之人陶潜,亦有如此经历,幸得偶入桃园深处,浮生半日。
屈原向着光源游去,果然来到一洞天福地,不知过了多久,屈原看到不远处,有一茶树,树下有一人,背影如同匕首,锋利的影在屈原眼中深深刻下。慢慢他转过了头,望向屈原,屈原与其相视一笑,而后留下了泪水。
十八年的谎言还是十八年的诺言?
屈原记得,曾有老人言,在人的弥留之际,能看到最想看到的景象。
此时此刻,眼前的一切是真是假屈原不想去知道,屈原仅仅只想尽享此刻须臾,便一生无悔。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江边有一人闲暇垂钓,名唤向北,恰目睹此情此景,叹曰:“生死两茫苦等十八载,汨罗守约痴情赴阎罗”。
为悼屈原先烈之大义凛然,真爱无双,留诗词为证:
江城子·五月初五记
向北
多年生死两茫茫,忆过往,神黯伤。
千里汨罗,愁颜已沧桑。
守约而至空盼望,人未见,多悲怆。
怀石投江忽见他,夜未央,情深望。
相逢一笑,却见泪千行。
未知真假又何妨,明月夜,汨罗旁。
历史随性,其中典故与引用,多超前于战国时代,虽颇不符历史,望君莞尔,不必太过认真。
“断袖”由来自西汉,汉哀帝与御史董恭之子董贤之事。汉哀帝为免惊醒董贤,将压于董贤身下之袖斩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离骚》。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出自清代蒲松龄《读书联》。
“每自比管仲乐毅”出自三国时期陈寿《隆中对》。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表》。
“鸿鹄之志”源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出自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出自金代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江城子.五月初五记》是向北向苏轼为悼亡妻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致敬之作。
“十六年后,在此重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珍重万千,务求相聚。”出自当代金庸《神雕侠侣》,杨过之妻龙氏绝情谷留字。
另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爆料,也许还有另一种原因:
因为十八年后二人之子十八岁成年,所以屈原才会等待十八年后投江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