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座落在一个幽静的山谷。当初所以选址在山区,主要是为了避开喧闹都市的嘈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我们学校的隔壁,是一个方圆百余亩的大苗圃,苗圃里培育着各种花、树、果、草的幼苗。这儿方圆几百里用的树苗、果苗、花苗、草苗无不出自这个大苗圃。
经营这个大苗圃的是一个被称为“土专家洋博士”的杨济民先生。说他是“土专家”,是因为他出生在山里,从小就在山里钻进钻出,是个远近闻名的“育苗癖”。说他是“洋博士”,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他自费出国留学,到过十多个国家,并在三个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爷人费解的是:这位在外国喝了那么多洋墨水的洋博士,学成之后,既未留在外国发洋财,又未留在大都市里吃“官饭”,而是回到老家这个穷山沟里当起了苗圃专业户。你说怪不怪?
杨博士和我很谈得来。每逢清晨或黄昏,我们经常在山间小道不约而遇。每逢此时,我们就“合二为一”并肩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苏北山区独具一格的山光水色,并因彼此事业有成而不时从内心泛起丝丝甜意和人生乐趣。
一次,我们并肩漫步于山间小道,望着山巅那一株株团团如盖的苍松翠柏,山沟那红若朝霞的桃林,白若霜雪的李树,灿若黄金的杏花,崖边婆娑妩媚的杨柳,听着那涛声阵阵,溪水叮咚的声响,嗅着庭院和路边各种鲜花和野花沁人肺腑的芬芳,我忽然停下脚步,不无感慨地说:“博士先生,您真不愧是美化祖国山河的妙笔.培育栋梁之材的高手”。博士也停下脚步,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然后将目光转向那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桃、李杏林,充满感情地说:“它们确实都是我亲手培育出来的,但那都是株株幼苗,至于能否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们自身决定的。正如校长先生您培养出来的学牛一样。在同一所学校,是同一个教师教的,毕业以后,却良萎不齐,千差万别。有的成为栋梁之材,有的成为平庸之辈,有的成为废品,还有的成盗成匪,校长先生,您说对吗?”
我吃惊地望着这个已逾“知天命”之年的、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博士,像第一次看见他似的。这个在山区里土生土长、又喝了那么多洋墨水的洋博士,这个高高身材、方方大脸、大大眼睛的杨博士,不仅具备山里人强健的体魄、教授的风度,还具备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哲学家的逻辑思维,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我望着他,信服地点了点头说:“博士先生,您说得很对”......
路宽、楼高、人多、车挤、喧哗、灯火辉煌、绚丽多彩,是现代城市繁华的标志;
安宁、静谧,灯光闪烁,月朗星稀,山风送爽,林海泛波是山区夜晚的特色。
夜,已很深了。喧闹的学生宿舍的灯光相继熄去,渐渐进入沉寂。山谷里静极了,虫儿的唧唧声,鸟儿拍打着翅膀声、咕咕说着情话的悄语声,都清晰地传进我的耳中。整个山谷里一片黑暗,只有我和杨博土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我想此时的杨博士不是在聚精会神地做着他的幼苗标本,就是在查对核实什么资料,或者在凝神地撰写着刚刚发现的新领域的论文。每逢此时,也正是我思考工作计划和思索问题的最佳时刻。杨博士黄昏时那既有政治家卓识远见,又颇具哲学家严密逻辑思维的话,使我再次陷入深思和遐想之中......
同样的幼苗,在移出苗圃后,情况却大不一样.
同样是苍松翠柏的幼苗,有的生长在山谷的平妇处,阳光、水分、养分均很充足,但却长得纤弱矮小,成为无用之材。有的扎根于悬崖峭壁的石缝之中,阳光、水分、养分均很缺乏,但却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这是它们自身因素造成的。
同样是桃、李、杏,长在同样的果树园里,处于同样的自然环境之中,有的团团如盖,如塔如亭,硕果累累,芬芳扑鼻。有的却弯弯扭扭,有花无果,有的虽然结了果,但却又小、又酸、又涩。这同样是由它们各自的因素造成的。
同样是杨柳的幼苗,插在沟渠的岸边。有的长得奇形怪状,其丑无比,有的却婆娑妩媚,哪多姿......
由树木,我想到了人一-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同一所学校的学生。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娘生九等”。
一个家庭,有兄弟姊妹几个,同是父母生的,在同一个家庭受着同样的教育,享受着同样的物质条件,过着同样的精神生活,但发展却参差不齐,走上社会后更是大相径庭。世上没有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有的成了龙、成了凤,有的却成了虫。这也是各自本身的因素决定的。
大家都是学生,同一个校长、教师所教,在同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但却良萎不齐,即使毕业时各方面都差不多的学生,几年后一浮一沉,天壤之别。有的平平庸庸,有的出类拔萃,这也是各自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当然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问题,也就是中国老百姓所说的“选官”问题。
政治舞台,是人类一切舞台的帅台。“官”,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掌握着国家的政权,控制着国计民生。官选得好坏,关系到国家兴亡,因此,选官不可不慎。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选官的方式,当今世界西方各国的选举法且不说,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坐个世纪以来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也颇值探讨。
“选好苗子,根正心红”,即出身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这在当时来讲无疑是对的。但如果我们的干部一个个都只是堂堂正正、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既无文化修养,又无科技知识,这样能促进社会进步吗?
“老、中、青三结合”,“一对一,传帮带”。听起来悦耳中听,做起来也很简单,成功者当然不乏其例,但失败者也屡见不鲜。用作坊式“带徒”未尝不可,培养一般干部和专业人员也未尝不能奏效。但用来培育栋梁之材,治国能臣,开疆大吏,英明统帅,尚缺先例。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开国皇帝、宰相是三结合“结”出来的,没有那一国的总统是传出来,帮出来,带出来的。“永远健康”的副统帅摔死异乡他国,“你办事,我放心”并写入国家宪法中的接班者,也竟事与愿违。
““四化’标准选英才”。对人民公仆提出如此要求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在当时那样的背景和干部队伍老化、知识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口号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关系国家兴亡,国计民生,身担大任的栋梁之材,用这个杠杠去杠,用这个框框去套,确是不敢恭维。倘若一味地用这个杠子去杠,用这个框框去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未必能够入选,斯大林、铁托、胡志明,金日成可能榜上无名,华盛顿、林肯、罗斯福、里根、丘吉尔、戴高乐无法脱颖而出,姜太公、诸葛亮、萧何、张子房、韩信,要全部打入另册香港、新加坡、深圳、苏南、浙江等地那些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明星企业家,只能望洋兴收。倘若如此,人类彩彩巴历史就得重写,中国历史也得重写,20年开放的历史也得重写。
对于选拔接班人的“四化”标准,要综合起来看,不得重写。能分割开来去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要弄清精神的实质。有的人认为所谓革命化,就是党员;知识化、专业化,就是大专、本科毕业;年轻化,就是30号左右的年龄。如果这样去选接班人,没有不失误的。有学历,不一定就等于有能力;有文凭,不一定有水平。鲜花,只有经过风吹雨打、虫害而不凋雾,才有希望成为硕果;幼苗,只有经过风、雪、霜、虫、旱、涝的考验而傲然屹立,才能有希望成为栋染之材。青年,只有在工作中取得实绩或在实践中崭露头角者,才能确定为接班人。“纸上谈兵”固然已属陈迹,现实事例也不缺少我们应从其中吸取教训。
更有甚者:“一刀裁”
“一刀裁”做起来容易,看上去整齐划一,确实好看得很,但弊端却甚多,危害极大,如同一片大树林,其中有参天大树、栋梁之材,也有又矮又细“病鬼”,倘若为了整齐划一,以“病鬼”高度为标准,几高出“病鬼”者一律砍掉。齐则齐矣,美则美矣,但保留下来的是“病鬼”,砍掉的是栋梁。一段时间,有个别地区,把不具备大专文化的县长、县委书记一律撤下来,全部换上本科毕业生。有些地方甚至现在仍在这样做,好则好矣,美则美矣,符合“上级要求”,“跟上形势”。成功率有多少?更值一提的是,有些年轻人,虽具备“四化”条件,但并未担任过那一级的领导,更未取得过什么大的成绩,一提就是县团级甚至更高。这如同在部队未当过班长的人一下子提到团长、师长一样。一个班尚且未指挥过,你怎么知道他就能指挥一个团、一个师呢? 如此做法哪有不乱之理?
“最有知识的,往往是那些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栋梁之材不能光靠上级培养、指定、任命。栋梁之材只有在大风大浪中,实际工作中才能显露出来,涌现出来。古往今来无不如此。
俗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心裁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行”。让我们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和气氛,让那些栋梁之材,千里之马,在改革大潮中扬蹄飞奔,一显才华吧!倘若如此,何愁四化大业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不能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