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自知之明,其次,自贵之。”

适可而止……

我父亲酗酒却并未见得家里有多少酒。偶尔也只看到半瓶或一瓶,通常过个不了两天就又冒出来一瓶未开封的,再看只剩半瓶,再看又见底了。说实话,我不是很理解。就像过去我同样酗酒,但我房间永远都能找到酒,甚至还有未拆封的。我基本上都是整箱整箱地抱,又或者一瓶还未喝完,下一瓶已在路上。偶尔,见猎心喜又添一瓶。所以,就挺奇怪的吧?

不过,这件事儿也让我想起自己“戒烟”的那段时间,那时当然也是一下子就买两包,偶尔才买一包,零散地买,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哪一天就不再抽烟了,买多了浪费。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也抱有同样的幻想?不过想想又觉得不大可能。他不像是那种有“自知之明”的人,更多的更像是“目光短浅”的人。

我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很清楚自己多一包烟意味着什么,包括我现在整条整条的拿,甚至这次妹妹请假回家竟然给我买了差不多一条烟。就确实,现在这个阶段也算是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知道“烟瘾”这玩意儿没那么容易戒,同时,更是清楚地知道没有烟的煎熬和折磨。所以,一直以来我始终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去做选择和决定。买多少包烟是根据近期的需要来的,想戒烟是根据长远的考虑,唯独在这中间徘徊不定的时候我才“抠抠搜搜”地只买一包烟,然后抽完一包烟再买,当然,偶尔可能剩下个几支就已经准备买了。

就我做的大多数事儿都离不开“计划”,其中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再到具体步骤和细节。当然,从始至终我也并没有逆着“人性”来,我不想挑战什么意志力,我也不想“逞强”,更不愿意刻意为了达成某个目的就“急功急利”的恨不得“一蹴而就”。甚至很多时候我宁愿牺牲效率也要让自己踏实些。从这一点上来说,倒是有些“逆人性”或者说“反人性”了。

比如,我通常打字是很快的,耳朵也灵敏,一般有任何消息我几乎都可以做到立马回应,但是,为了给自己留点思考的时间,我会选择先把手头或即将要完成的事儿先做了。不为其它,就是因为我可以,我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人,偏偏我不想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只好有意无意地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本能。

至于这样对他人是不是合适?我考虑过了。是说,诚然很多人都希望立马就得到回应,然而,从现实角度而言,这不是什么好习惯。就像谁也不是为了谁而存在,又像总有忙的时候,再有最好不要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就凡事追求效率,追求立马反馈,追求及时回应,甚至要求立刻作出决定、选择、判断。

这,就咋说呢?有点像天真的人看待“喝后的话”的态度,要么觉得“酒后吐真言”,要么觉得“酒后的话未必是真”。唯独忽略了,主要的生活结构里头日常才是占绝大部分的。再有,不是谁都能记得喝醉了说过了什么。以及,喝醉酒的脑子本就不太清醒,而生活的代价却容不得“逃脱”。

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我确实顾虑挺多的。有时不止替自己着想,还会刻意去维护某种在我看来更为“健康”的“秩序”。比如,虽然我也经常熬夜,但是如果聊天什么的,到点了我还是会提醒一句。当然,不妨碍我继续多说几句。毕竟,可能是“意犹未尽”?之后,我大概也不予理会,尽管我可能并没有真的入睡,甚至我还看到了消息,但为了避免可能因我而导致的“两个人熬夜”,我就只能狠心如此。

这样的例子在我的生活中数不胜数。比如我父亲经常就是到了饭点就开始“大呼小叫”,呼唤我,喊我吃饭。我听见了,但我不会马上行动,有时我甚至因此而懒得吃饭。倒也不是故意置气什么的,不过是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容易“得寸进尺”的人。换言之是没什么边界感的人——屡试不爽的例子:之前我每次他一喊我就动身,结果如何呢?动不动就叫我干这干那,完全不管不顾的那种。可能在他的立场里,我能有什么事儿呢?只有他正在做或想做的事儿才算事,才是“家事”,是为了家里好,对彼此都好——所以,我压根不惯着。

当然,饿了就下去吃,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如果没有做好,我也从来没什么怨言,就压根不指望,所以也谈不上失望更不会有任何情绪。都知道对方是这样的人了,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他人,那还去置气?赌气?大可不必。是说,气大伤身,伤害自己却都没有啥好处,没意思,更没意义。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原因,就是确实很多事情我完全不明白他到底要干嘛,在追求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尤其是看他“胡说八道”,就“牛头不对马嘴”的那种,听着就很累,还“事事的”。

比如他要去干嘛干嘛,明明和我半毛钱关系没有,到了他那变成了如果不是在外面这个那个,哪有我现在的“衣食住行”?而实际上呢?他可能就是去喝酒去了,去聊闲天加上喝酒,又或干脆就是去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再有比如种菜什么的,一大片的菜地,相较于我们吃的,可能掉地上的都要更多得多。加上他偶尔心血来潮就确实很“勤奋”,但在我看来,他压根就“没苦硬吃”,是“表演”来着——比如大中午的去干活,太阳直晒最热的时候,不管勤劳的还是不勤劳的都回家了,就他在那“显眼包”一样地干活—

又比如,不管有事没事,不管自己的事儿还是别人的事儿,就别人一“招呼”,“屁颠屁颠”地就去了。说好听点这叫“重情义”,说难听点这就是“拎不清”。不管别人是有事还是有事求到自己,也不该是自己“多管闲事”或“不请自来”的那种吧?倒像是“热心肠”?确实有人这样评价他,说他这人“心地好”。

但在我看来,“论迹不论心”的环境,说一个人如何“道义”又或“善良”、“仁义”,无异于在骂人。就“不合时宜”的“好”,说不清到底是真的想对人好还是说为了展示自己的“好”以成全自己的“美名”,就很难不这么想。毕竟,他常把“面子”挂在嘴边来着。

我是说,倒像是其它都一无是处,所作所为皆无可取之处,唯独“心好”、“心善”……这不就是“渣男”?不负责,不主动,不在乎。换作谁,也很难真的承情认好吧!

毕竟不是什么“大领导”,不必来什么“一个巴掌一颗枣”。大可不必。尤其是都在同一层次同一平面,甚至还是比自己处处更好的条件。尤其是好不容易做了点“好事儿”,“帮了点小忙”,而一旦别人承认并且表示了感谢后,他又开始“作妖”了——就好像一下子有了立场,有了身份,有了地位,就高人一等了,就开始指手画脚、指指点点了。这不讨人嫌吗?指不定原本的感激之情甚至欠的人情,一下子全没了,剩下的只有厌恶、嫌弃和恶感。太自以为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吧!

就他做那些事儿,确实就真的很难从正常逻辑去讲。大抵也只有一句“刀子嘴豆腐心”来评价?话说,谁稀罕呢!谁愿意听呢!尤其是还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那种,还是各种夸夸其谈、道听途说的内容……

其实,这些年下来,我就是认识到这些,也是从父亲身上的这些开始反思自己继而处处留心自己,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种种行为,甚至某些“刻意为之”和“故意为之”。就表面上看是和父亲对抗,是和他争锋相对,实际而言,何尝不是一定程度上的“反人性”呢?毕竟,父亲也只剩下一些“本能反应”和“跟着感觉走”。偏偏这些还老让他吃亏、上当、受骗、委屈、受伤、被欺负……

所以,在我这儿,如果想抽烟了,我不会立马就点上,而是停留一会儿,思考一下,然后才开始;想做什么之前也保留这个习惯,停下来思考一下后,再决定。

我是说,很多事儿如果不是按自己所想,所思考,所选择和决定而去行动,无论成与败,无论结果是好是坏,无论影响如何,其实真的算自己的吗?尤其是,一旦错了却还想修正过来时,若无意识或无觉察,如何入手呢?倒不如按照自己所思所想去选择,去行动,最起码都是自己的,败了是经验,成功是新发现。关键是,若重新来过或从头再来,最起码也不慌,还能够知道如何开始。

是的,万事开头难,更难当然还得是善始善终。可能就我父亲而言,始终停留在万事开头难的阶段,所以他才觉得自己勇气可嘉,并且做事常常“虎头蛇尾”?而在我看来,“长期主义”显然更轻松得多,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太用力,更不需要多快速高效,只需找准方向,认清现状,规划好步骤,去根据条件因势利导,如此,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就明显更从容、淡定且轻松得多。

说到这,可能还是“生活方式”决定的吧?就父亲明显是吃过苦,吃过大亏,且经历过各种遭遇,就始终处于复杂、不确定性、波动甚至是朝不保夕的阴影中,继而“勤奋”无疑在他生命中扮演着重要部分。而相对于当前环境,尤其是生活在当下时代阶段的年轻人,显然“想象力”更具有份量。勤奋自然需要身体力行,而想象力却需要各种组合、整合的综合能力。所以,毋庸置疑,无可厚非。

只是,站在智慧的角度和理性甚至是理想的角度而言,就有点“可怜”甚至“可悲”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嘛!再不济,自贵之!可他呢?好像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他在乎的人和事了。

就像我之前经常向他吐槽的,我说他穿的邋里邋遢的,家里也添了不少新家具家电的,甚至还有各种吃的喝的,他依旧我行我素,就还是邋里邋遢,不用,依旧保持自己的“不修边幅”、“不拘一格”。我就说,你这样出去,不仅自己没面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虐待”你了(我也很丢脸的)。尤其是喝得烂醉如泥,我就老想到:不知道的还以为谁欠你酒喝,你非得这样报复回去?——我是说,如果想喝酒,戒不掉,没问题,没关系。自己家里备好酒,都备齐来,想喝什么就喝什么,花不了太多钱的。主要是家里也更放心,更安全,也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是吗?不用为了一顿酒或几瓶酒,又是“酒驾”或“醉驾”,还遭人嫌,关键是如果撞人了或自己受伤了,就自己也不占理,关键还害人害己甚至害那个请喝酒的人。

可惜的是,别人请喝酒在他看来是天大的面子,这面子不能不要,更不能掉地上!所以,到底是自己管不住自己,还是别人不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又或者他是这样,别人也知道他是这样,但为了不得罪他只好这样?毕竟,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

反正,在我看来,他挺“小气”的,因为他常说别人“大方”或“小气”,这种事不是小气的人说不出来这样的“二极管”评价。俗话说:“说人是非者是非人”!

当然,我得承认,有些人其实是没有反思能力的,甚至这么说,哪怕共情或“同理心”,多半也还是要分个“三六九等”,不然,立场(面子)上过不去。只能说,大概是无知和教育成本都是需要的,难得糊涂更佳,可惜的是,要么无知,要么舍不得教育成本,要么干脆就稀里糊涂……

以上,祝大家自得其乐就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