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同事,我们都称呼他为斜杠青年,为什么叫她斜杠青年呢?因为他的生活永远都围绕着挣钱和学习展开。上班八小时,他高效完成工作,从不加班,下班后四小时他要么上钢琴课,要么去健身房,当我们所有人结束了一周忙碌的工作,纷纷选择在家躺尸时,他参加各种知识分享,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活的像个高速运转且永不停歇的陀螺。
一开始我特别不能理解他,觉得他把自己搞得太累,而且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短期内无法获得收益的,时间成本太高,他却不以为然,深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总有一天能够得到合理满意的回馈。结果还真是,上周他突然告诉我要去北京了,理由是之前在知识跨年时认识了了一位同行大佬,对方有意邀请自己加盟,我就去问他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工作。会不会太冒险,而且还是生活成本高到爆炸的帝都。他一脸轻松,别担心,工作两年我已经存了10万块,足够我在北京重新开始了。当时我石化了,要知道他平常可是大牌包包护肤品瞎买一通,每个月盯着信用卡发愁的人。这样既然还能存下钱,而且还是10万。他哈哈大笑,穷不是年轻人的常态嘛,但存那这10万我最起码的抗风险能力也有了。
很多人对90后那个刻板影响就为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为此起了个名词新穷人。90后到底有多穷呢?明明受过高等教育,金钱观却不如民工,我们看似有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不错的薪水,追求着中产阶级的品味和生活方式,我们享受着物质带给我们的快感。
只是当面对每个月高昂的房租水电,花呗和信用卡账单以及越来越买不起的城市楼房,还是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一个loser的事实,如果风平浪静还好,最怕生活有任何波澜,比如突然被裁员,父母生病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存款自己,根本不足以抵抗这一切,人生海海,我们的一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沉浮,手上有足够的现金流才是抵御人生风险的最大底气。
刚毕业时我的想法也跟很多年轻人一样忙碌,盲目享受当下,不懂得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我越工作越穷,越穷越丧。后来怎么办?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时,开始尝试着去做一些兼职,到后来有了相对稳定的副业收入,这笔收入我放在另外一张银行卡里。平时几乎不去动它,培养成这种习惯后,我现在虽然没有很有钱,但已经没有了刚毕业时的慌张。你看,存钱和花钱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当你的赚钱能力和你的欲望相比,你的抗风险能力越强,自我价值感也就越强。
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文章都在鼓吹消费主义,他们躲在屏幕后面,通过大数据算法研究你的喜好需求,并把所需商品精准地送到你的面前,结果就是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的便利时,也被消费主义掏空了自己的口袋,当你想要辞职旅游,或者丧到无心工作时,请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存款有没有10万块,这里的10万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我们保证日常生活不脱轨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
我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借着各种消费贷款,购买名牌,刷信用卡,满世界旅游,美其名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们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活在自我的错觉中,他们健身,上课,旅游,个个看起来都是自律狂人,但他都忘了,有一种高级的自律叫做存钱。
全世界都在鼓励高消费,提倡年轻人要活在当下,可除了你自己,谁能对你的人生真正负责呢?存钱是为了提升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为了无论外面几多风雨,自己依然毅然不动。
祝你能抛弃掉所有浮华的欲望,克制住花钱的种种冲动,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的成长中,那么还会有怎样的诱惑能把你压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