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未散场我就撤了,不是电影不好,是我身体不舒服。大概是前一晚受了风寒,看电影之前又吃了辛辣的东西,在电影院里给镜头晃了几下,就开始头晕胸闷,看到一半实在撑不住,跑去厕所吐了,然后再回到影院,这次不敢坐着看了,站在场边来回踱着步看,一直看到文工团解散,团员饮酒唱歌作别。看到这里,电影大概还有10来分钟结束,我就撤了。一来是身体实在难受,二来我认为电影到了这里,最后什么结局都一样了。所以我在如此难受的情况下都坚持看完的一部电影,还是值得推荐你买票进去看的。
2.故事的时代背景是70年代,这是新中国发展进程中非常特殊的10年。故事是虚构的,里面的人情世故都是真的。禁锢封闭的时代,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那个时候特别讲究出身。所谓出身好的人,例如部队大院子弟有以身俱来的优越感,自然是趾高气昂地霸占道德的制高点。被扣了大帽子的有成分问题家庭的孩子被卑微感笼罩着,小心翼翼地隐忍的活着。在那个资源贫瘠的年代,命运之手显得特别神圣,你只能听从安排,一纸判决你就下放连队,一句话你就到野战医院,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我们都应该庆幸,我们今天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3.自卑者容易用力过猛,何小萍初到文工团,团长一句话,她就拼命去表现。或者她并不是为了表现,而是服从,你叫我做,我就毫无保留的全力以赴。我甚至怀疑刘峰的善良也是用力过猛,觉得自己不够优秀,配不上暗恋的姑娘,那就做一个高尚的人,高尚到觉得足以配上她。自卑者都不懂沟通,何小萍没有军装,但她想拍军装照,她的做法是偷舍友的军装,而不是开口向舍友借。刘峰也是,暗恋一个姑娘,从第一眼就喜欢,却一直不敢表白。直到后来刘峰上了前线,面临战死,他渴望战死的原因是,如果战死就可以变成一个英雄,或许有一个人会把他的英雄事迹谱成歌,然后传唱到那个姑娘的嘴里。自卑者又多是倔强的。
4.我认为“善良”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尽管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聚焦讨论刘峰的善良。当然,善良很重要。或者,善良并不重要。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善良只有在渴求帮助的人的心里才显得重要。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善良的态度,要么是冷眼旁观,要么是嘲笑,甚至是仇视。就比如电影里,全部人都排挤何小萍,只有刘峰愿意陪她练舞,其他人对刘峰是不闻不顾,就连萧穗子也只是在门口远远地看着。刘峰把进修提干的机会让给战友,最后得到的也是团友们的背后嘲笑;最后有人状告刘峰猥亵,审理人员对待刘峰的态度非常恶劣,他们一口认定刘峰有罪,他们的潜台词是“你不是活雷锋吗?你不是好人吗?你也有今天。”这就是仇视。好人不一定有好报的,好人只是一种选择。尊重好人也是一种选择。
5“善良”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时间”才是。为什么这样说?电影的名字就告诉我们了。《芳华》人生中最美的年华,不是时间是什么呢?在最美的年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被压缩在一个小集体里,自然就是人性的碰撞。善良只不过是人性的一种,自大也是,自私也是,自卑也是一种。时间的最后是什么?时间的最后是离别。电影里刘峰被下放连队,用到配乐就是《送别》的曲子。而且为了这部电影,冯小刚自己去录一版朴树的《那些花儿》,《那些花儿》也是离别的歌啊。所以看着这部电影不必纠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爱谁,谁应该爱谁,又或者恨谁。都不重要,在时间的洪流里,爱恨不过瞬间。善良也好,自私也罢,爱恨也罢,最终也是散落天涯。然后好的坏的,都是无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