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这个城市里,除了家、工作场所、公共空间之外,哪些地方(空间)是你喜欢的?哪些地方会是你一个人的时候想要去的,会想着在其中独处的?
印象中,在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里,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秘密之地”,或在其中玩耍,或在其中独处,或者在其中不亦乐乎的探索。
回想我自己读大学以前,似乎没有。大学里,图书馆则是我除了教室、宿舍之外,驻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或学习、或读书,或看录像,也用来发呆、胡想。置身书本之间,现在看来,其实有点像是成天在手机里缓解信息焦虑的状态。
毕业后,在山城工作的几年,附近不远处不知名的山林,则是我的私人之地。虽然真正去过的次数不多,但是如果要有机会,还是愿意在春雨氤氲的日子,穿行其中。这么多年以后,它已经升华为心灵之地。
在厦门生活的近十年,能够称为私人之地的,有两处,一处是黄厝那一带的海滩,一处是南普陀(具体的来说,是大悲殿西侧那棵菩提树下)。
这两个地方,尤其是后者,隔一段时间,心底里会突然想到要去那里。海滩是行走,听涛,看波浪起伏,庙里是闻香火,看善男信女来来往往,安心闲坐。
2
为什么这两个地方会是我在厦门的个人之地呢?
某个空间会成为个人之地,总是因为我们在其中会感觉舒适,个人的身心可以得到放飞;或者因为景物隐喻了我们内心的需求,身处其中,能够看到“可视化”的内心。
一片海
海边,是这个小岛上,能够跳脱出高楼大厦、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地方,与内心里简洁、规则的世界需求一致。行走海陆相交,远眺海天一色,其实也就行走在自己的内心,理想的世界。
在海边,可以沿着沙滩,踩着海浪,不停的走;在海边,可以看着海面起伏,心潮逐浪,心情翻涌;在海边,可以倾听潮起潮落,涛近涛退,仿如与自己对话。
在海边,可以不穿鞋,与沙粒相触,与水相接,身体与自然交融。
在那里的时光,会很快缓解消除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积聚的压力。
一座寺
从信仰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还算不上信佛。但是每到一座城市,我还是会优先选择历史久长的寺庙作为游城的第一步,比如到上海,总是尽可能到静安寺,北京,是法源寺。
佛家哲学对我影响很深,所以对于寺庙有天然的亲切感,尤其是南普陀寺。每次去南普陀,会礼佛之后,到大悲殿西侧的菩提树下久座。
其实庙里并不安静,人来人往,可是在其中,虽然一人,并不觉孤独,反而安心,舒畅。遗憾的是我现在还不会冥想,将来学会了,或许能有更多的接收,更多内心的对话呈现。
去年下半年,菩提树下的围石给拦了起来,无法安坐了。
3
外在世界是人类精神的物化。人类不断的以精神世界所构想的样子,来改造世界。
对于某个空间的偏爱,源于它镜像了个人的内心,或是需求,或者本相,或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