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乔家大院是在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
不知何故,我一直特别喜欢旧时那些威严高大的青砖院落,而电影里这种错落有致的建筑和极有韵味的成排的大红灯笼正是我的所爱,自此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直至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出台,我才知道这座大院深厚的历史渊源。
原来乔家创始人乔贵发乃一介农夫,因家境贫寒,被迫走西口,后经营豆腐烧饼发家并逐渐扩大其商业规模而开创了“晋商第一乔”的辉煌名片,其后代乔致庸将乔家产业发扬光大,并留下了乔家大院这座辉煌的建筑。
“燕子归来终不入,画梁空守去年巢”。晋商称雄商场五百年,成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上的一朵奇葩,绽放许久,如今早已人去楼空的乔家大院是晋商在历史舞台上辉煌与黯淡的印证之一。
明朝托于蒙地兴起
山西自古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但与蒙地山水相连,南通豫鄂湘粤,西达陕甘蜀滇,东出冀鲁苏浙,把中国大多数地方生产的、包括海外舶来的林林总总的各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蒙地,再输送到北欧、东欧、中亚、西亚。
明朝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解决后勤补给困难,洪武帝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这就是明朝的“开中制”,它的出现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有力的人为政策打造出了一支精锐彪悍的商业团队。
于是,在黄河边的古道上,在杀虎口萧瑟的风声里,吱呀的独轮车和着清脆的马铃声,伴随着情意绵长的民歌《走西口》,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开始了晋商原始资本的积累过程。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波澜壮阔的移民潮,走出了一支彪炳史册的商业大军──晋商。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
清代雄踞中华
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实力最雄厚的商帮。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一时期,晋商雄居中华,饮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
当时张家口的八大家名商都是山西人,山西祁县人范家开设的“兴隆魁”,是清代中国对外蒙和俄国贸易的第二大型企业。山西人创办的“大盛魁”是最大的会说蒙语的“通事行”,从业职员达六、七千人,富甲一方。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乐仁堂”等都是浮山、临汾等山西商人开创和经营的。
此外,山西商人还到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
更难能可贵的是,山西商人开辟了国外市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个俄国城市,都有过山西人创办的商号或分号。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
……
晋商推动了塞内外物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的山西人不仅垄断了旅蒙商业,活跃了内地与塞外的物资交流,而且开辟了一条从茶叶产地,经长江、黄河、蒙古戈壁沙漠,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欧洲腹地圣彼得堡的国际茶叶商路,从而推动了国际商品经济的历史发展。
在晋商称雄过程中,晋商树起了中国商业上的四座丰碑: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度;中国最早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最早的连锁经营方式,商家的“分号”(连锁店)开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中国最早的金融流通体系,创立“汇通天下”的票号。
国势衰微 盛世不再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任何事物注定只能是在特定的时期发挥作用,晋商也不例外。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利用其在中国攫取的经济特权,挤压中国工商业者,致使中国的手工业、商业蒙受了重大损失。
国势衰微,对俄的茶叶大战晋商受挫;政府腐败,晋商投资矿业又遭重挫;墨守成规,晋商四失机遇;加之清政府对商人的肆意压榨,晋商逐渐走向衰落……
与封建地主制经济结构完全协调的明清晋商资本的运转方式决定了“晋商”随着封建制度在中国的消亡而衰落,其落后的封建的经营方式逐渐暴露出与时代的不合拍性,因而,其衰落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唯有旧地登花楼,再现龙蛇笔走”,晋商的盛衰已成为经年的唏嘘往事,唯有晋商大院那些雕梁画栋,摇曳在风中的大红灯笼仍在催发着人们去追忆那曾有的商界辉煌,怀念那些奔波于商路上为中国商业做出颇大贡献的山西商人们……
如今晋商虽已不再拥有昔日之荣光,但其创立的商业精神和商业文化终会是中国经济史上永不褪色的浓重一笔,历史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