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家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或许,美在不同的人的眼里,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朱光潜先生曾在《谈美书简》一书中写道:“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通俗的讲,凡外在美都是表象,直达心灵深处的美才能更震撼灵魂。或许“倾国倾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这样的美人儿更得人们青睐,但是这不仅仅是来自外在的体现,同时也来自内在的烘托。就如同人们所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以及一种心情。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就如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句子都须细心打磨,每一个字词都须细细斟酌。所以先生才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而这也是为什么先生会用“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样透彻的言来形容美了。
或许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故而,我们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每一种美都掺杂在艺术中间,把它们放在一起,美便是抽象的;但是若把它拿出来看,它便是一个立体思维的,需要用感官去感受的物像,而这也刚好体现了美的“诗性”。“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这也是先生自己对于美的独特见解。
在《美的沉思》这本书中,先生把“慢慢走,欣赏啊!”放在最后一章,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凸显美,正如前文所说的“美人”这个问题,要想凸显“美”,那它就离不开审美这个话题,同样也缺少不了评价者和欣赏者。
先生把美学的人生目标定为:人生的艺术化。正如先生所言,美无关“风月”,美并不只仅存于“风月”。它要求洗刷人心,要求人生美化,更要求人心的净化。所以细读这些词句,你会发现这些美的事物,都是充满诗性美的,即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