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 花
作者:叶圣陶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直接点明了主题——荷花)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你可以找出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吗?
2.你必须把鱼放掉
[美] 詹姆斯·勒菲斯特
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来到湖中小岛上钓鱼。
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仿佛让我们的眼前真的呈现出一幅钓鱼的画面。)
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突然,汤姆觉察到水下有动静,鱼竿弯成了弧形。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投来赞赏的目光。
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汤姆急忙把大鲈鱼提到岸上。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爸爸指指手表:“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汤姆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汤姆说:“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大鲈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游向湖心。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成语的解释
小心翼翼:言行举止十分谨慎、小心,不敢大意。我们也能从这个词语中看到汤姆对这条上钩的鱼的重视。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从这个词语中我们能读出爸爸的坚定语气以及不容置疑的态度。
动脑筋想一想:
1、为什么爸爸让汤姆把鱼放掉?
2、爸爸坚定的话语是指哪句话呢?
3.“你必须把鱼放掉”,能不能把必须这个词去掉呢?为什么?
3.山沟里的孩子
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写了路途的艰险)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从侧面说明孩子们在天还没亮就起床去上学的事实,突出了路途之远,用时之长)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山里孩子的勇敢、坚强、乐观的形象赫然呈现于纸上。),夜雾笼罩着他们。
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洞的。(再次强调了路途的艰险)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哟,它把清辉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
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能找到它,谁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山沟里的孩子们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地寻找。他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啊!山沟里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三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
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第二组:
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
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
第三组: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
这几句话的结构和形式都是一样的,像这样的句子就叫做对应句。
4拐弯处的回头
一天,弟弟在郊游玩耍时,被尖利的石块划破了脚,到医院包扎一番之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他哭丧着脸,跷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满以为会得到一点儿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只是简单说了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儿也不关心他。就在他大发牢骚的时候,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愿表现出来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走到前面拐弯儿的地方,一定会回头看你的。”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想看看是不是这样。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爸爸走到拐弯儿处的刹那间,却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儿处。虽然这一切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
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儿处的回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在这里是指弟弟并不是很相信同学说的话,他的心思还停留在自己划伤,爸爸却没有安慰的委屈上。但是又想印证一下同学说的话的真假。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行动一致。在文中是指同学们和弟弟都想印证爸爸是疼爱他的,只是羞于表达。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5.猫
作者:老舍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说一说文章的段落大意:
这篇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写大猫,第二部分(4)写小猫。
第一自然段讲:猫有时很老实,有时贪玩,有时又很尽职。
第二自然段讲: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不出。
第三自然段讲: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讲:小猫既可爱又淘气。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
这篇文章是围绕着猫的性格古怪这个性格来写的,写了大猫和小猫的不同表现,但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老舍对猫的喜欢和爱怜之情。
文章读完了,说一说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猫咪的温柔可亲呢?
6.爬山虎的脚
作者:叶圣陶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你可以说说看,这篇文章改如何划分段落呢?
这篇短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通过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爬山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管是在学校操场,还是在家里的小院,爬山虎都是傍墙而生的。
通过第二自然段,讲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和形态。
最后的三、四、五自然段则重点描述了爬山虎的脚。分别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以及它的脚触着墙和离开墙时的样子。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7 伙 伴
护林人马哈多养着一只猎狗。
有一次,他带着猎狗上山巡逻,在一处草丛中,猎狗咬住马哈多的衣角,发出“汪汪”的声音。马哈多向前看去,只见地上躺着一只受了伤的乌鸦。马哈多把受伤的乌鸦带回了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乌鸦很快就好了。从此,乌鸦成了马哈多和猎狗的小伙伴。
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
可是,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
“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出飞进,焦急不安。令马哈多更惊奇的是,乌鸦把他放在院子里的肉一块一块地都叼走了。
马哈多心里想:“它把肉叼到哪里去了呢?我得弄明白。”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乌鸦落在一口枯井边,把肉投入井中。马哈多往井里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
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文章读完了,说一说文中谁和谁是伙伴呢?
1.猎狗和乌鸦是伙伴,这点特别明显,文章大量篇幅都在描述它们之间的友情:首先讲了是猎狗发现了乌鸦,才使它得救;接着讲了猎狗失踪,也正是因为乌鸦发现了它,怕它饿死,并且给它往枯井里送肉,这一奇怪现象吸引了马哈多的注意,终于,猎狗得救了。
2.马哈多和猎狗是伙伴。“护林人马哈多养着一只猎狗”,“他带着猎狗上山巡逻”,当猎狗失踪后,“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我们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出猎狗在马哈多心中的重要位置
3.马哈多和乌鸦是伙伴。“给它抹药,帮它养伤”,通过马哈多的悉心照料,乌鸦才得以痊愈。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文章恰当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马哈多抬头看乌鸦,那乌鸦也飞进飞出,焦急不安,令马哈多更惊奇的是,乌鸦把他放在院子里的肉一块一块地都叼走了。”
这些描写表现了马哈多和乌鸦对猎狗的担心,体现了他们之间浓厚的友谊。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等细小环节方面的描写,是文章中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事物本质特征的环节。
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爱护、互相帮助。
8尝试
古时候,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敌人的侵略。国王布鲁斯率领英勇的人民,顽强地抵抗凶恶的侵略者。由于寡不敌众,一连进行了六次战斗,都被敌人打败了。他自己不得不隐蔽到一个寂静的山林里。
有一天,阴雨绵绵。布鲁斯躺在一个破旧的小茅屋里,疲倦地听着雨滴的声音,他感到灰心丧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无意中,他发现一个蜘蛛悬在头顶上,像荡秋千似的,轻轻地荡来荡去。 看来,蜘蛛是想把尾部抽出的丝从这面墙挂到对面墙上去结成网。它试了一次,失败了;又试第二次,又失败了……它试到第六次,还是没成功。
布鲁斯轻轻地叹口气,悲观地摇了摇头。
可是那蜘蛛好像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稍微停了停,又小心地试着第七次向对面的墙荡去。布鲁斯被它顽强的精神吸引住了,他想:“蜘蛛会不会再失败呢?”
蜘蛛这次终于成功了!它把闪亮的丝从这面墙挂到了对面墙上。
布鲁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猛地站起来,喊道:“我也要试第七次!”
不久,他又重新召集起自己的部队,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者,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成语的解释:
寡(guǎ)不敌众: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在这里是指,布鲁斯带领的军队人数少,敌军的数量多。
通过这个词,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布鲁斯会接近六次战争都是失败的。
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在文中指的是布鲁斯因为六次战败的沉痛打击,心情非常不好,对取得胜利失去了信心。
短文还用到了烘托的手法,大家可以仔细去寻找具体的词语
1、“阴雨绵绵”,通过描写天气的恶劣,烘托出了布鲁斯心情的灰暗,使读者对他的处境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2、“闪亮的丝”,烘托出了布鲁斯在看到蜘蛛结网成功后,自己的心态也为之转变,心情变好,信心倍增。
这篇文章详略得当。布鲁斯看到蜘蛛结网详写,兵败略写。在详写的段落中也是详略分明,第一次结网写得详细,第二次到第六次用“又试第二次,又失败了......它试到了第六次,还是没有成功”一笔带过,让读者看后感觉不到重复。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
这篇短文讲的是苏格兰国王布鲁斯带领军队顽强抵抗外敌侵略,但是接连六次都失败了,只好躲进了山林。偶然间看到了蜘蛛通过七次结网终于成功的经过,倍受鼓舞,于是和敌人进行了第七次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生哲理:要懂得正视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不能轻言放弃。
文章读完了,大家能不能用一则名言来总结这篇短文? 8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呀!”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小语:
同学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希望大家能简单的了解一下翠鸟!
翠鸟是生活在水边的一种以捕食小鱼为生的水鸟,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因为擅长捕鱼又被叫做“叼鱼郎”。
小语: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
这篇短文通过讲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小语: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然后详略得当的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四个方面进行描写。尤其是对羽毛的颜色做出了非常详细的描写。把羽毛比喻成绣满了翠绿色花纹的榄色的头巾、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让读者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翠鸟。
其他外形描写虽然是一笔带过,但是通过我们仔细阅读,就可以发现,这是为下文做铺垫呢!
第二自然段写,它能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之所以能够一动不动,不正是因为它那双红色的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吗?
第三自然段写,它之所以能够在远处就看到露出水面的小鱼,不正是因为那双透亮灵活的眼睛吗?它之所以能够叼着小鱼,贴着水面飞,不正是因为又尖又长的嘴吗?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鱼露出水面的句子并非多余,实为衬托翠鸟的敏捷,就算小鱼再怎么机灵,也难以逃脱翠鸟的眼睛。
动动脑:填上合适的词。
翠鸟()开苇秆,像箭一样()过去。()起小鱼,()着水面往远处()走了。
9动物的休眠
夏天的傍晚,蝙蝠在空中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着。它们正在捉蚊子,逮夜蛾呢。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不,都不是。入冬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躲到山洞里、屋檐下……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集体睡眠。它们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种“睡觉”就叫“休眠”。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休眠在冬天,所以叫“冬眠”。
海参也有睡大觉的习惯哩!不过海参休眠的季节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
海参吃海底下的虫子。夏天,风和日丽,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海底再也没有海参吃的东西了。可是,海参只会在海底蠕动,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只好睡觉喽。
秋去冬来,海面变得寒气逼人。虫子受不了啦,又回到海底过冬了。哈哈,海参有了“粮食”,于是就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休眠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小语: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这篇短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休眠,并且详细地介绍了两种动物的不同休眠原因、时间、地点和方式。同时以欢乐诙谐的语言增加了读者对大自然奥妙的探寻。
小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忽东忽西: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可以学会灵活运用这个词语,我们可以说忽左忽右。同学们,还能不能想出更多的这个格式的词语呢?
三五成群:形容一伙人,几个人几个人的聚在一起。这里描写的是蝙蝠是怎样休眠的。
小语: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描写蝙蝠的休眠方式时,作者没有直接阐明,而是接连用了两个设问句“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 、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并且自问自答,“不,都不是。”在语言上十分亲切自然,富有童趣。而且也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去探究动物的休眠方式。
“伸伸懒腰,打打哈欠”,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蝙蝠醒来后的样子。
作者写了完全不相关的两种动物的休眠方式,并且通过它们两个,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原来动物的休眠还可以依据时间不同分为:冬眠和夏眠。然而,它们两个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休眠,那就是缺乏食物。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领悟到:原来动物们的休眠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
10美丽的北海公园
北京的北海公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它那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各式各样的建筑闻名世界。
北海公园的中心是琼岛。它四面环水,景色十分美丽。那里到处是苍松翠柏,绿树鲜花,还有高大的宫殿庙宇,精巧的亭台楼阁,以及长廊短桥,怪石奇洞,如同仙境一般。岛的周围水面开阔,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影子,也映出了琼岛那美丽的倒影。
琼岛上的白塔,高大雄伟。它遍身洁白,犹如一尊精美的白玉石瓶。塔基有三层,每层都有一人多高,塔身高30多米,最大处直径有14米。高高的塔顶上,覆盖着镏金宝盖,宝盖上悬挂着一只只铜铃,微风吹过,铜铃摇动,发出悦耳的声音。
湖北岸的五龙亭,造型别致,五座亭子都建在靠近湖岸的水中。中间的一座最高大,亭檐有两层。上面一层是圆的,下面一层是方的。小亭的两层亭檐都是方的。亭子里面的横梁上,顶板上,都刻着龙,画着龙。五座亭子都有深蓝色的亭顶,朱红色的亭柱,还有汉白玉的护栏。它们之间有曲折的石桥相连。远远望去,五龙亭就像一条巨龙,在湖边戏水。
北海公园的景点数不胜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小语: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说到北海公园,我就想唱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同学们,这首歌写的就是北海公园。这篇短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通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介绍北海公园的主要景点:琼岛、白塔以及五龙亭,让大家对北海公园有了更形象生动的认识,也表达了作者对北海公园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
小语:
你可以说说看,这篇文章各段落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北海公园身为皇家园林这一身份,以及它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
第二自然段写了北海公园的中心——琼岛。描写了琼岛上的景物分别是:苍松翠柏、绿树鲜花、宫殿庙宇、亭台楼阁以及长廊短桥、怪石奇洞。语言十分精炼,短短数句就把岛上的景物描写得如此详尽,丝毫不显得仓促。尤其是一句“四面环水”,一语中的地写出了岛的周围就是湖,不仅让我们对琼岛的中心位置有了更清楚的认知,还为下文写湖周围的景色做铺垫。
第三自然段写了琼岛上的白塔。采取了由下及上的顺序介绍了宝塔。这一段有个比喻句“它遍身洁白,犹如一尊精美的白玉石瓶。”运用得非常巧妙,偌大的白塔从远处看,确实像一个瓶子,从色彩上看,又确实像是白玉石做成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
第四自然段则是详细地由近及远地介绍了五龙亭的样式。
小语:
写景文章应注意的问题
在描写景物时,最忌讳的就是杂乱无章,忽近忽远,想起来什么就介绍什么,但是这篇文章描写景物条理有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既视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有条理、有顺序地描写。
11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它们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八月,天气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鞭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小语: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这篇短文通过写槐乡的孩子们在炎热的夏天去树上摘槐米,并把槐米卖钱交学费。赞美了槐乡孩子们的勤劳懂事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并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原来快乐并不只是从休闲娱乐中得来,劳动同样可以创造另外一种感觉的快乐。
小语:
你可以说说看,这篇文章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作者就描写了槐乡孩子与槐乡之间的深厚感情,“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其实,这句话隐藏的意思就是“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花”,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孩子和槐花之间的故事做铺垫。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八月的槐树开始打花苞以及槐米的用处:可以入药,可以作染料,还可以换钱。有这么多的好处的槐花,却只有米粒般大小,让读者不禁感到,不能小瞧了这如米粒般大小的槐花,想更多的去了解它,以及它和槐乡孩子之间的故事。
第三自然段开头直接写了八月天气的热,却不多说一句怎样热,只是通过鸡、狗、蝉不耐热的不同姿态,侧面烘托出天气的热。但是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男孩和女孩们都干得那么起劲,而且满载而归时,大家都是那么欢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从孩子们的角度理解了那并不是苦中作乐,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快乐,是劳动之后充实的快乐。
小语: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文章最后一个省略句,又让一群因劳动而热情洋溢的孩子们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我们在学习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适当地运用省略句。
请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
12 黄果树瀑布
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驶。拐过一个大弯后,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隆隆巨响。爸爸说:“黄果树瀑布快到了。”
我们在公路旁下了车,忽然觉得蒙蒙细雨迎面扑来。还没走到瀑布跟前,瀑布激起的水雾,已经飘落到身上了。
啊!瀑布,它从高高的峭壁上倾泻下来,势如排山倒海,跌落在深潭之中,水珠四溅,浪花翻滚,云雾弥漫,真是壮观!爸爸说:“这瀑布落差74米,宽81米,是中国最大的瀑布,在世界上也挺有名气呢!”
我们看过瀑布,跨过小桥,爬上山,钻进了藏在瀑布后的山洞。这个山洞又深又长,洞内有几处洞窗向着瀑布敞开。从这里往外看,瀑布好像一幅大窗帘悬在窗外,人们把这山洞叫做水帘洞。
从山洞出来,坐上汽车,太阳已经偏西了。只见如烟如雾的天空添上了一弯色彩绚丽的长虹。我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真舍不得离开。
小语:
首先我们看一下词语解释: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这里指的是瀑布从峭壁上倾泻下来的恢弘的气势。
小语: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短文是通过由远及近再远的顺序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写景记叙文。
未到瀑布,先闻其声。文章开头就写了瀑布的声音,还未到达,就已经听见了隆隆巨响,从侧面烘托了瀑布的气势雄伟和壮大。文章第二自然段也是从侧面描写了瀑布气势的雄伟,虽还未到瀑布跟前,但是瀑布激起的水雾已经迎面扑来。
文章第三段对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进行了正面描写。尤其是动词的添加,仿佛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着瀑布的雄伟气势。通过爸爸说的话,让我们更精准的了解了瀑布如此壮观的原因。
远观瀑布,舍不得离开。文章末尾写作者已经坐上了离开的汽车,就在这时我们本以为要结束了,他却仍然恋恋不舍地看着窗外,那道色彩绚丽的长虹更让他舍不得离开了。其实不止作者,我们也深深地被这美丽的景色给迷住了。
文中把瀑布比作大窗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水帘洞名称的由来。
根据短文内容,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路()巨响()细雨()的峭壁
13 小露珠
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一会儿,太阳公公披着云霞,爬上了东山,染红了天空,照亮了大地。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
小语:
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露珠。
温度在0°C以上时,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这就是露珠。
小语:
这篇文章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直接就说明了露珠出现的时间、地点和过程。
作者巧妙地运用动词,比如“爬”“滚”“蹦”“落”“披”“染”“照”使物体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小青蛙蹦,小蟋蟀爬,小蝴蝶落,抓住了这些小动物的身体特征去写动词,使文章更加贴切、真实。
二三四自然段其实是三个排比句,但是排比当中又隐藏着比喻句。
把小露珠分别比作闪亮的钻石、透明的水晶、圆润的珍珠。如果只是简单地说像钻石的小露珠,那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关键在于作者针对钻石、水晶和珍珠的不同特点,加上了合适的形容词,就给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小语: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一句话蕴含着两个比喻,把植物们比作了俊俏的小姑娘,把小露珠比作了美丽的珠宝。面对这样美好的事物,怎么能不让大家留恋呢?
作者把这一普通的自然景观通过美丽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让大家了解了这一科普知识,还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大家对露珠有了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认知。同学们有没有受到启发,自然现象那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模仿着写一篇童话格式的文章,立意新颖,一定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动动脑
1.请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小露珠( )的向日葵 ( )的白杨树 ( )的喇叭花
2.照样子写词语。
例:笑盈盈
( )( )( )
老师出个谜语,大家猜一下:
初一看不见,初二一条线,初三初四镰刀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团圆。
大家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非常简单是吗,没错,谜底就是月亮。
原文资料
14 月亮姑娘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晚风凉凉的,她扯了一片云儿披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几天后来取。过了几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变得像弯弯的镰刀。衣裳做得非常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又给她量了尺寸,让她再过几天来取。几天后,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儿,变得像只弯弯的小船。衣裳做得更漂亮,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又是几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像一只圆盘,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唉,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小语:
同学们,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短文用拟人的手法诙谐幽默地描述了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形状变化。
文章的开头,作者就点明了月亮姑娘要做衣裳的原因:晚风凉凉的。所以才有了下面月亮姑娘找裁缝做衣裳的小故事。
裁缝分别给月亮姑娘做了三次衣服,可是每次都因为她长胖了一点,所以穿不上漂亮的衣服。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极为考究的,第一次穿不上,是扣不上扣子;第二次是套也套不上,虽然只是换了个字,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小细节看出,裁缝换了衣服的款式。最后一次,裁缝师傅说:“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面对这个体型一直变化的月亮姑娘,裁缝是多么无奈啊!
这篇短文的比喻句很多,而这几个比喻句也正是文章主旨所在,围绕着月亮的不同外形描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个比喻句吧!
1、刚开始,像小姑娘的眉毛。
2、过了几天,像弯弯的镰刀。
3、又过了几天,像弯弯的小船。
4、最后,像一只圆盘。
通过这几个比喻句,我们对月亮姑娘的外形变化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
你答对了吗?
原文资料:
15鸭子和白兔请客
鸭子在小河边碰见了白兔。白兔说:“鸭子,我找到好吃的东西了,请你到我家做客吧!”
鸭子来到白兔家。白兔端出一大盘鲜嫩的青草和菜叶。鸭子想:“白兔真小气,光叫我吃青草、菜叶,一点儿荤菜都没有。”他嘟着嘴,很不高兴。
第二天,鸭子准备了田螺、泥鳅。也请白兔来吃饭。白兔来到鸭子家,看了看,摇摇头说:“我只爱吃青草、菜叶,这些荤菜你留着自己吃吧!”
鸭子明白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原来,那天自己错怪了白兔。
小语:
同学们,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短文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的。
首先第一自然段讲的是白兔请鸭子去它家做客。通过第一段,把怎样请别人去家里做客,用口语表达了出来,给同学们初步渗透了请客这一概念。
第二自然段讲了白兔请鸭子吃饭,可是鸭子不高兴。同学们,为什么鸭子不高兴了呢?通过认真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鸭子根本不喜欢吃青草和菜叶,他喜欢吃荤菜。同学们,你们从哪里看出来鸭子不高兴了呢?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小鸭子嘟着嘴。原来嘟嘴的动作是小鸭子在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意。
第三自然段讲,鸭子请白兔吃田螺和泥鳅,但是白兔不喜欢吃这些东西。大家有没有发现,白兔和鸭子在发现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后,表现是不一样的。
小语:
同学们,白兔和鸭子在发现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后,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鸭子发现桌子上是青草和菜叶时,只是自己心里表达了一下自己的不满意,可是白兔还是不知道鸭子喜欢吃什么。而白兔在发现鸭子请它吃的是田螺和泥鳅时,它直接就告诉了鸭子,自己不喜欢。鸭子这才知道,原来白兔喜欢吃的东西是青草和菜叶。同学们,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向白兔学习,勇敢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这样才有利于大家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啊!
同学们,通过白兔和鸭子互相请客这件事,我们知道了,在请别人吃饭之前,一定要先问清楚别人喜欢吃什么,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文章的最后,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所以,以后我们也要适当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16燕子妈妈笑了
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屋檐下,燕子妈妈问小燕子:“你能不能飞到菜园里去,看看冬瓜和茄子长得一样不一样?”
小燕子飞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燕子妈妈说:“不错。可是,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燕子又飞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认真地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
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
小语:
同学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童话故事,通过讲燕子妈妈让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认真地观察事物,细心地去发现,不能只是粗略地观察表面。
小语:
同学们,小燕子一共飞去菜园三次,但是作者用了不同的词语来描写,你能找一找吗?
小燕子飞去了
小燕子又飞去了
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
作者这样写,非常有层次感,虽然只是几个字的差别,但是意思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区分,尽量不要让词语出现过多重复,显得啰嗦。
小语:
同学们,小燕子一共飞去菜园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呢?
小燕子第一次观察的结果是:冬瓜和茄子在形状上是不同的。
第二次观察的结果是:冬瓜和茄子的颜色是不同的。
前两次观察的结果都是非常明显就可以看出来的,但是燕子妈妈并不满意这样的答案,于是它给了小燕子适当的提示:认真的看看。
第三次观察的结果是:特征上的不同。通过第三次的观察结果,燕妈妈高兴地笑了。因为小燕子听取了它的建议,非常仔细地观察了事物,对冬瓜和茄子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同学们,如果我们的妈妈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做同样的事情,有的小朋友,是不是要嫌弃妈妈啰嗦了呀,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要向小燕子学习,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耐心地去做。
希望大家能比小燕子做得更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