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耳朵,用来听声音,和大多数有听觉器官的动物一样,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听鸟叫虫鸣,听流水风啸,听鼓点韵律,听衷肠诉曲,最多的,还是听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
“听”对我们来说好像一点也不困难,日常交流中,“听”似乎比“说”容易得多,听朋友侃大山,听领导讲话,听父母唠叨,听故事,听音乐,听课,听演讲,竖着耳朵就可以做到,似乎不用费太多心思。
然而,只要你细细观察,你周围的人“听功”大有学句,有的人听热闹、有的人听知识,有的人听方向,有的人听情绪,有的人听背后的深层信念……怎样听?听什么?听的姿势与态度,都会影响不同的人在听完后有什么感受,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
听,到了有意识的层面,就是聆听了。
聆听又有三重境界:本我聆听,聚焦聆听,场域聆听。
事实上,大部分的聆听都带有个体的主观意识,即有一个“自我”判断在里面。这个“自我”会选择性地听,听想听的内容,过滤不想听的内容。听的同时,评判之心已起,有了分别心,有了符合自我的价值观判断,这就是本我聆听的状态。
然而,一个好(有效沟通)的聆听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抛开“自我”。放下自我主观评判,放下因与对方关系而附带的情感,跟对方建立“我的眼中只有你”的临在状态。此时,抽离自我,客观中立地聆听对方的语言,关注语气、节奏,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体验发生在诉说者身上的事情。听到ta的情绪,ta的信念、价值观,ta语言背后的目的。这是聚焦聆听的状态。
聚焦聆听的状态能够使被聆听者感受到被理解,共情,内心产生强烈的支持感。从而对后面的发问,讨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重境界是场域聆听。场域聆听没有具体指向,听得是整个场域(包括各种声音,器物,各种人)的能量状态以及变化。古代汉语中,“聽”是包含耳朵、眼睛与心的多感官运作,多维度的感受。延伸到场域聆听是通感,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感所体验的综合能量状态。能量的感知有利于能量的传递与转化,是支持我们内在力量的源头。
聆听的二三层境界能够赋予我们力量,而想进入这两个层次在于能够深度地接纳,深度地临在感,进入无我的状态。这是功力,需要持续有目的地正念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