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群7号的卡不卡如期举行,本来都记在日历备忘录的,还是因为太专注《影视大脑》读书会,把卡不卡活动给生生忘记了。
回家的车上,看到心理群里一百多层的高楼,我顿时想起了卡不卡。
错过了心理群的热闹,上午经历了《影视大脑》读书会的醒脑,下午带领了《为孩子立界限》第九章“痛苦可以成为礼物”的共读与分享,非常巧合的是,一天的三件事情,都无一例外地在聊“专家”。
既然“专家”贯穿了我一天的生活,那我就好好体会和思考一下“专家”吧。
专家
“专家”对我来说,就是在某一个领域,某人通过长时间的钻研、学习和实践,认知达到那个领域里较高的水平,可以作为其他人的参照标准。那么,这个某人就是专家。
我没有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为我的心沉不下去,我的专注度没有那么久,我的学习能力没有那么坚韧。准确衡量完自己,我对自己成为专家没有兴趣。
图片中的三张合并起来,最能代表我对一名专家状态的理解:中间一张是专家在没有成为专家前的学习,他在跟其他人学习;第三张他在实践中精进自己的知识(图片上看上去应该是医生),他在跟患者了解情况,以便对症下药;第一张是他成为专家后,为更多的患者答疑解惑,告诉人们如何有效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他在造福于民。
这个专家是理想状态下的专家,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专家。然而,充斥在我们身边的多是“砖家”和“专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砖家
砖家,这是我给某些人起的敬称。不是专注的专而是砖头砖?为啥?因为ta们只是搬砖啊!ta们在书上(或者网络上)学了点非专业理论知识(真正专业的,ta们也很难看懂),然后在自己的脑袋里搅拌一下,掺合一些吹化剂、变形剂和着色剂,就制作成一块块“知识砖头”,搬到了用户、消费者等受众那里。
当然,销售这样的“砖头”,还需要一点口才。这个口才,就是来点小焦虑和小危机,于是乎,一手出“砖头”,一手收钞票。
这类“砖家”很容易碰到,却不容易识别。因为ta们都有光彩夺目的身份背书(真假难辨),一般人不会怀疑。
总有很多人愿意成为这样的“砖家”,因为几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还特别有面子,ta以为自己是“专家”!
专枷
还有一类就是专枷,这里我用的是枷锁的枷,为什么?因为有些人在去往专家的路上,走进了死胡同,然后对着死胡同的墙死磕也不改方向,或者拓展路径,还带领一干众人说,就是这条路,你们跟我走没错的。大家本来就没有自己的路,乐得有人指路,还是已经走过这条路的人,于是,专枷和人们一起蜂拥在死胡同里,热闹非凡!后面的人还在继续带领更多的人走进来……
专枷们,听不进其他的声音:
(1)这边有条大路,又宽敞又平坦。
专枷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有好走的路?少骗人啦!然后也不等高看看,继续埋头研究那堵墙。
(2)你快走通了,但是需要别人的帮助,你的力量不够。
专枷冷笑,我怎么需要帮助,都是我帮助别人好吧?我再努力一点就可以了。
(3)就算你要死磕那堵墙,你的工具不对,把手换成凿子等就能把墙凿个洞,换成榔头把墙砸倒。你试试吧?
专枷恼羞成怒,你是谁?竟然说我错了?我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带着这么多人走过来,怎么可能错?
然后,专枷又培养了一批专枷……继续……
早晨跟老公聊起读书会的一些事情,他给了许多好心的建议。其中有一条,“你们带读的人还是需要一定的能力,每次读了后,可以像老师或者专家那样给参与的人一些方法,或者总结书里的要点出来,方便参与者学习。”我直接表示不认可,却也没有过多的解释。
从他的建议中不难看出,人们需要“专家”指导的思想,比“专家”本身更顽固!而这种思想势必造就出专枷和砖家!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专家”,不如没有“专家”!
凡事听人言、经其事,需要经过自己思考,既不人云亦云,也不危言耸听。思就是多想想,考就是多考量,通过思考在做决定,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