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优秀的专家学者,一个是受害者兰大本科复旦研究生的王书记,一个是行凶者海归复旦教师姜文华。
如果是一般的同事关系,可能不一定会造成悲剧。但一个是手中拥有人事任免权的书记,一个是遭苏大解约又几乎遭母校解约的教师。
首先,地位不对等。会造成认知上的强弱势对比。
其次,经历造成成长求学环境的不匹配。王书记是温和敦厚的常驻国内学者,略年长,生活节奏从性格环境来看,一定是温润如水、太平度日的那类人。而姜文华老师呢,从专业看,必然是细致到思维极点,且有留美经历,处在个性化文化土壤的环境,略年轻一些。参与国际求学竞争的他,生活节奏相当快。
这样两点,两人可能在沟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风格迥异。估计王书记说事情一般是慢条斯理的,而姜老师可能会喜欢速战速决,效率问题嘛,有留学经历的相信会懂。2.心态差异。如果解决问题的人的速度跟不上姜老师这位职场生活遭受双重打击的人的速度,矛盾很容易激化。因为需求又快又多,可谓病急遇到老中医,姜老师可能会觉得王书记慢吞吞给不了他想要的解释和结果的同时,还在浪费他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对数学的敏感度,造成争分夺秒的浪费,都认为是浪费了他的人生,还给予他几乎致命的一击。每次交流都是双方的慢郎中不了解急病者几乎崩溃的心态,以失败和不了了之结束。当然,这建立在两个人确实有过这样推心置腹的交谈的情况下。
3.对人的判断有差异。王书记在国内环境下,大西北到江南,可谓一路顺风,他善良的个性造成对人性会有偏于善良的预判。个人觉得,大部分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预判对方,当然见多识广的会例外。而姜老师呢,这位连学生都不喜欢他狂暴的个性的老师,据说经常骂人,而且曾看到消息说他刚刚经历家庭的离散,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可惜这些连王书记这样温文尔雅的男性都比较难理解个性张扬,敢做敢当的姜老师的态度,温和的爱恨与深刻的爱恨对人心的冲击是完全不同的。姜老师,可能早年受过很多生活和职场的打击,从他的面容略带不自然的五官,表明他对这个世界是非常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原因,一个是数学的精确可能诱导人的思维方式趋于精准,然而世界是多元的,包容生活、包容人生,与学术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本身不矛盾,另一个是没有人给于文化素养方面足够的引导和关爱,以及没有人给予家庭破碎的心灵补偿。造成他在情感上是匮乏的,心灵上是高度敏感和痛苦的。他对人性的把握是有尺度上的偏差的,比如他认为人性本恶,很有可能。所以无论王书记如何解释,他都无法理解,为何自己那么优秀,一次次地被拒之门外。被害者认为人性本善,而加害者认为人性本恶,那么就造成被害者很快被自己的看法给蒙蔽了。被害者看加害者是个优秀的老师,加害者看被害者是个令人极度不适的麻烦制造者。也就是说,王书记始终没有预判对方是个多么凶的人,姜老师也错判王书记是害他家破而且职场又一次次受挫的“坏人”。
当然,这不仅仅是沟通的问题,还有学校对人的处理的程序是否合理。
这起事件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心灵阴影。逝者如斯,然而全体生者应当尽力反思,这件事情能有哪些启发。
1.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之间的合作问题。
2.无论发生什么,人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我想重点聊一下人的底线的问题。底线是尊重对方的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什么是尊重?尊重不是一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尊重不是以自己揣度对方的想法,并偏执地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尊重不是大家同样说普通话,就一定能谈到一起去,尊重是在礼仪基础上,对对方现实迫切需求的快速又准确的把握,好比看病,有些人讳疾忌医,有些人不怕聊到隐私,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建议保守,以保护社会中最弱势群体的姿态,预判他们都是心灵脆弱的群体,需要爱、关心、保护、温暖。但是具体而言,什么是爱、关心、保护、温暖。那就是,起码以对待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那样的姿态,去关心他们。尤其是书记这样特别位置的领导者。爱,是最基本的。这可能与照顾婴儿有点类似,但婴儿和成人的不同在于自尊、自知。总之,知道他们是柔弱的,需要爱的,而且情感的匮乏,可能造成爱的需求程度特别高,所谓情深不寿。这里的情深不寿,指的是宁可杀死对方,然后自己被判很高的刑罚,也要向世界表达自己才是对的,自己才是最优秀的。
然而,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它说明我们对人性缺乏基本的预判,一方面是见识的缘故,一方面是双方的修养和为人处世都不太匹配。事情已经发生,我很想知道激情杀人和积愤已久杀人的巨大差异。我认为在本案中,是后者。我认为,王书记只是长久以来人生不顺利的姜老师的一个情感出口。一个人的面庞,是一个人心灵的倒影,如果是激情杀人,杀人之后的姜老师应该是很轻松的感觉,但是他杀人以后的面部表情依然是僵硬的,愤恨的。说明杀掉王书记并没有真正解除姜老师心中所受的极度痛苦。他这种痛苦,是很多很多年才能刻下的岁月的痕迹,是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绝望。他对世界的刻板印象,造成他的痛苦是纠结不可磨灭的。
王书记已走,留给家人朋友无与伦比的痛苦,然而姜老师,可能至此,并没有从愤恨中解脱出来。当然两年时间,他可能已经会带悔恨,他的悔恨也仅仅基于对个案的冲动,冲动是魔鬼。他可能当时抱着的是同归于尽的想法,沉静下来,他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巨大不良影响,然而他也是一个痛苦的病人,很难以一种良好的形象、世俗认同的处世方式处理好自己人生的每一件事。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的权利,然而,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导致了维护自身权利和维护他人权利,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无法共存的东西甚至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十月怀胎而来,每个人都不是自己能长大的,尤其在脆弱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有天然恶劣的品性吗?有。但是我相信,如果人类在人性深处大多数都是自相残杀,人类已经灭绝了。
尊重别人,意味着,首先把自己打理好,包括仪容仪表,包括形象修为,起码要整洁卫生、自然得体。每天起床,拿一面小镜子,稍微观察一下自己今天的仪容仪表,是否擦洗干净,头发是否梳整齐,衣服是否穿戴整洁,自己觉察一天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尊重了自己和他人。
尊重了自己的人,才慢慢懂得尊重别人的起步是怎样的。尊重,意味着对方不同于你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一声令下,他就会同步于你。把自己的一切凌驾于对方之上,只能是让人觉得不舒服,不愿意。因为,每个人都应该理解,不是所有人,都有你生活的起步环境、资源、教导以及经济条件。还有天赋的优越性,每个人也不同。比如我们以前当笑话讲的,印度人不爱卫生之类,我们先去看看他们最穷的地方是怎样的,没有水或者水资源匮乏,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对环境或者美的认知,与很多民族都不同。又好比,有的人觉得满脸小雀斑的外国模特不美,但在国外,可能自然就是美,而在亚洲或者欧洲都是以皮肤白皙为美,又好比,中国的王朝,汉朝以瘦为美,到了唐朝又以肥为美。在本案中,我发现王书记仪表堂堂,而姜老师却头发不够整齐。可见,除去先天因素,两个人对形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其实,外表的修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自我认可的程度如何。一个在社交场合不顾形象的人,可能在心灵层面上与普世的制度要求有不同的见解,也有可能自己的状态已经进入比较低迷的境地。
心态会决定面容、姿态很多东西。心情愉快,自然慢慢地,面部会舒展,表情会自然。愉快生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愉快呢,首先需要综合全面地看待世界和自己的关系,比如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的工作状态、自己的经济需求,自己的家庭环境,不能偏废,以偏盖全。比如如果自己经济差,地位低,就认为工作家庭整个都不好了就有点一叶障目。事实上,踏实认真地做好工作,好好照顾家人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次,要把小小的满足,比如吃好每一顿饭、睡好每一天觉,甚至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都当成人生很开心的部分。这些,是最低的需求,但要知道处于战争的人民,依然在担惊受怕中一天天度日。相对而言,我们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幸福元素。也就是需要有感恩理解的心态。
最后,生活需要良性的竞争和积极的奋斗,无论是谁,躺在过去幻想未来,都是不切实际的,激烈竞争环境催生的分秒必争、锱铢必较,也不适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最后我想简单说几句关于人性之恶的问题。人性善恶评判,很可能与善恶的标准,个人的视角有关。附近寺庙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记得在某教派中,还看到过“众善排序”的问题,就是说,同样是善,有的善,是最高级的善,有的善是中级的善。
还有一个就是修为。就是修饰、修养自己的作为。比如说话做事应该大部分要经过大脑,尤其是重大决定和试图反抗社会不公的时候,应该在大部分时候挑选比较文明的路径。
案件的发生,令我感慨,在重大抉择面前,善待自己的同时善待他人,才是一种慈悲。我想,凶恶不一定是天然而来,可能来自于早期某些资源的极度匮乏和个体身心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及家庭社会关注干预的匮乏。
总之,流过的血,不能让它白流,消逝的生命,不能让它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痛苦之后,我们依然要阳光健康成长啊。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有偏于最佳的选择。
以上个人的浅见,仅供各位读者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