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在面临逆境的时候选择知难而退,另一些人在面对挫折时会选择各种策略迎接挑战。这里的策略不仅仅是与对手竞争或克服客观困难,有时候塑造一种有利的形势骗骗自己也叫策略。英语里有一句名言,叫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 - 真正成功之前先假装成功 - 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学策略。
1. “假装已经成功”非常有效
好莱坞明星、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机制的老手。施瓦辛格在奥地利的小乡村长大,他把当时健身冠军的海报挂在墙上,时常对着那面墙想象自己就是海报上的样子,以此激励自己的斗志,坚持枯燥的训练,终于赢得欧洲健美先生,给自己踏上美国开拓更好的前途创造了基础。
中国电影界的特殊存在,曾经站着就把钱挣了的姜文,也是假装成功的老手。姜文在电影开拍之前就在脑海中绘声绘色地演一遍剧本里的故事,包括什么样的天光,什么样的布景环境,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服装,什么样的语言和表情等等一切细节,都在脑海中成形了,这时他才会真正开拍电影。
所以有人说,姜文他其实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找电影,是通过拍摄活动寻找已经存在他心中多时的缤纷映画。可见,姜文把目标已经完成的样子在脑子里刻画得多么逼真了。
所以,在没做事情之前,先想象事情已经成功了之后的样子,非常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这种想象(暗示)可以包括:
- 你仿佛已经具备了成功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和天赋
- 你仿佛已经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那类人
- 你仿佛已经置身于自己想要的那种环境中
- 仿佛工作已经胜利结束,你看到了自己艺术品一样的工作成果
2. “假装成功”的心理学基础
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心理学基础的,在心理学里面这种现象就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谈到,“自我实现的预言指的是一个人常说的话、信以为真的事可能会成为他自己的生命预言”。
人是非常自恋的动物,一旦你有了一个信念,你就会爱上自己的这个判断,而为了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你会把事情朝这个方向去推动。我们外在的人生表现,也就是命运,常常是我们的内在意识,花了多年去推动的结果。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的作者,传奇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维,在训练了大量的网球选手之后有所感悟。他说,我们人类似乎有两个自我,自我1是意识的自我,负责下指令以及不断进行评判。自我2是本能和潜意识的自我,是负责做事情的。如果自我2认可了一个目标,那它就会自动整合自身和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帮助我们实现那个目标。
如果我们能够让目标“编码”进我们的潜意识,那实现的过程就是轻松的、身心合一的、酣畅淋漓的;不但能够完成任务,在过程中还非常享受。反之,如果意识层面树立了一个目标,但潜意识其实不信,或在抵制,那这件事无论如何都做不好,而且过程是别别扭扭的,充满挫败感的,完全谈不上任何享受。
3. 如何“假装成功”
潜能开发专家、亿万富翁安东尼罗宾曾经提出过一种假装自己成功的方法叫做“梦想板”,就是把自己想要的生活或结果写在纸上,或画出来。例如他自己就画过这样一张梦想板,是关于2年后他的生活的场景:一个海边的别墅,一个漂亮的妻子,几个孩子在花园玩耍,祥和富足的景象令人心满意足。这就是叫做“梦想板”的方法。
还有一位作者有类似的建议,即想象自己在看电影,电影上放映的就是自己一年后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尽可能栩栩如生地把自己的目标“放映”在银幕上,然后想象银幕化成一片片的纸片,然后把这些纸片吃到肚子里。Ծ‸Ծ
例如我现在刚刚开始写一篇文章,我可以怎么假装成功呢?我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仿佛出现了一篇像纽约时报头版一样的文章,它排版精美,图文并茂,文字整洁,论证有力,引用丰富。
虽然,目前我的屏幕上的文章还很凌乱,但这个清晰的描绘的画面在吸引着我向那个目标一点一点靠近。
4. 避免走火入魔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积极的想像有助于我们建立清晰愿景,保持动力,但不要把它当成唯一的灵丹妙药,也不要轻易参加付费的类似培训课。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假装成功只是一种心理自助的技巧,借助的也只是人类的心理机制之一,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比如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的环境,是积极的还是颓丧的,就更加重要得多。如果一个人处于懈怠、消极的现实环境中,即使能通过心理建设短时间达到某种向上的情绪,随之很快就会被身边的环境拉回消极、自暴自弃的氛围中了。
另外,“假装自己能成功”是对自己而言的,不是对别人而言的,如果对别人也假装什么都会什么都懂,那就变成撒谎骗人了,其后果一定是不会好的。
最近看的几本心理学的书,武志红的《身体知道答案》、安东尼.罗宾的《激发无限潜能》、提摩西.加尔维的《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看待自身的窗,心中有种深深的感恩和充实感在流动,因此用拙劣的文字,分享出上面这些感受,算是我看完了这几本书的一个小结吧。
-END-
By 车库听风@简书
标签:读书 心理学 武志红 安东尼.罗宾 提摩西.加尔维 梦想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