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朋友突然聊到了港代问题,也聊到为了发展海外电商,有关部门似乎也在对这个灰色地带严格把关。
这个情况,一定程度上,应该会影响到内地港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导致各大小卖家的营业额下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做港代的卖家有没有办法改善销售困境呢?我试着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分析可以尝试的方向。
PS:仅仅是从做产品经验的感觉做一个理论上的分析,并非对代购表示赞同,因为毕竟代购从本质上是逃税行为,请大家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目前在港代的主流中,以婴幼儿用品、女性化妆用品为主,因此很多卖家在营销策略中主要针对的用户群体为女性群体。但是,数据的表现却会很有意思:
从百度指数中搜索关键词“港货”和“香港代购”,得出的人物画像,其中男性占比竟然超过70%。有趣的是,如果搜索衣物相关的词汇,占比还是男性居多,而衣物并非香港独有的商品。
因此就有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论了:女性相关商品的消费者应该是符合我们的一般预期的,即是女性群体,但真正充当购买力的却是男性群体。
实际上想一想,这种应用场景也很好还原,比如老婆看中的商品老公买单,或者男生花钱去哄女朋友开心这一类的。
而这种应用场景中,有什么是有改进的空间呢?
我认为是男性这个贡献购买力的群体,对女性相关商品的真正认同感。
和朋友聊的时候我们谈到,男性为女性买单的时候,大多应该为两类情绪:1、哄她开心就好(男朋友心态);2、她满足了就不会闹了,我无所谓(老公心态)。
但是注意,真正会因为“我也觉得这个牌子好/这个有效果/这个她的姐妹们都说好……”这种认同情绪为女性贡献购买力的男性,怕是凤毛麟角了。
于是,实际上的局面就是,如果着眼于女性这个消费者群体,仅仅是做到了“把蛋糕分好”,而男性这个购买力群体,才是能不能够“把蛋糕做大”的瓶颈。如果蛋糕做不大,即便消费需求再多再旺盛,到了购买力这个瓶颈也会被无情的筛选掉很多下去。
因此,为何不考虑转变营销思维,将用户重心多花点心思在男性群体身上呢?或许这样做,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转变:
原本是:
老婆:老公,人家看了三款化妆品,选来选去还是这款性价比最高,你买给我吧~
老公:好好好,买买买……
刷,产生100大洋GDP。
而男性认同感建立起来之后:
老公:老婆,我研究了下,目前这三款化妆品分日用夜用补妆用,而且特别适合你的皮肤,我专门都给你买了,你看啊blablabla~~~
刷,已经产生300大洋GDP。
最后,应该怎样具体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呢?唉,头大,还没想出来……但这个思路总觉得还是可以研究的,于是赶紧记录下来,以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