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年六月去的开封这座古城,虽没有相机,却用手机拍摄了一千多张照片,手机内存不堪重负。
现在回想起这场旅行,记忆中更多的是拍照片,走到哪里都是拍拍拍,用手机镜头拍摄出当地的风景。虽说,这样的方式为我留下不少的东西,我可以凭借这些照片去回忆这场三天的旅途但,我也不能否认,我也失去了很多。
千张照片,代表了什么,又象征了什么,我无从谈起。这一场旅行,似乎就是为了可以在社交网站上炫耀,有说说写,有微博发,可以告诉别人你去了开封,经历了一场旅行。除此之外,还剩下什么。
偶尔回想一下,我更多纪念的是和朋友因为不识路而走了不少的冤枉路,在鼓楼吃的那死贵又死难吃的烧烤,还有晚上熬夜早上早起的无奈,在铁塔公园遇见的那位莫不相识却认真告诉你摄影技巧的伯伯,因为贪便宜喝到的奇葩糊辣汤,很多很多的东西相机根本就记录不下来。那些是感受,是无法用任何设备都无法记录的感受,纵使是语言,也是显得很贫乏。
很多人说,旅途的意义是去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和陌生的人交朋友。我想,这话是对的。
记得在铁塔公园,因为宾馆插座的问题,手机没有充满电,还没有到铁塔手机就自动关机,那时的心情真是郁闷啊,站在铁塔下面,看着铁塔,死活开不了相机,无法拍照,只能看着铁塔说下一次一定还要来这里,一定要弥补今日的遗憾。当时真的郁闷的很,但现在想想,其实也没什么,那个铁塔的所有一切我都记在心里,怎么也忘记不了。想起昨天看《一起同过窗》,路桥川以为只能唱《军港之夜》,说后悔没有把前天晚上的彩排录下来,肖海洋问他你会忘记吗?他说不会。是的,路桥川不会,肖海洋不会,我也不会,因为有些东西不需要用任何镜头记录,心就是最好的记录方法。
不是所有的风景都适合用镜头记录,但不代表着以后就不需要镜头记录生活。
相机的出现不就是为了迎合大众记录生活的需要吗?从起初的胶卷相机,再到现在的数码相机,技术的先进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用一句公益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在这里可以换成“没有需求就没有进步。”
相机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成为一种证据,好比南京大屠杀若没有那些摄影师拼死留下的胶卷,很难制裁抗日分子。再言之,风景,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遍世界,看各种各样的风景,这时候相机的作用发挥出来了,用镜头记录,放在网上,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风景。还有那些纪实照片,若没有这些照片,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以了解他们的生活,何以明白他们的无奈。
适当的记录,多用心感受,千万不能被相机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