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降临》中,语言就是武器,语言能够拯救人类。语言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吗?事实上,语言确实有着很大的力量,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现在,让我们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说起。
语言与思维两者相互影响
语言和思维是人类高级而神秘的活动。根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观点,语言是由单位和关系构成的系统。语言是人们用来沟通的工具,它包括各种表达符号以及将这些符号连接起来的规则,同时也应当能够产生出无限多的信息,用以表示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而思维是什么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以符号表达的抽象事物的接受、加工及间接反映的过程。
语言与思维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争论话题,这一话题的争论因沃尔夫假说的提出而更加激烈。电影《降临》里面也提到了这一著名的沃尔夫假说。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50年代,在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他的学生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去世后,一批语言学家在概括了他们的文章后提出来的。
沃尔夫假说有强式假设和弱式假设之分。强式假设指语言怎样描写我们观察的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这一强式表述实质上就是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弱式假设指语言影响思维,即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与沃尔夫假说相对的观点则认为,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群体,会想方设法地创造特定的语言用以传达他们各自的文化。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对不同的事物给予不同的关注程度,导致他们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他们又渴望表达出这样的文化,因此不同的语言使用者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但是这并不是说明了语言决定了思维,相反,这正好说明了不同思维决定不同语言。
从目前的情况看,沃尔夫的弱式假设是比较能站住脚的。实际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很可能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即思维产生出特定的语言,又通过对语言表达的改变,反过来影响思维本身,最终表现出的结果就是语言与思维两者相互影响。
语言如何影响思维
如前所述,语言只是人类广阔的思维的一部分,它与抽象思维紧密相关。语言正是依靠影响抽象思维,进而影响到思维的整体。我们已经知道思维是对内在和外在所有信息的输入、加工与输出的连续的过程,因此语言只要影响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影响思维。从理论上看,我们不管面对何种信息,都能对信息进行加工,最后将接受到的信息反映出来,使我们对这些信息有一定的理解,能够形成一定的观念和行为。而因为语言极大地简化了信息,能对信息进行高度的概括,加快了信息加工的速度,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将接受到的信息转化为语言。抽象思维的核心是概念,而概念正是由语言产生的。因此将信息转化为语言,正是将信息变成各种概念。由于抽象思维对各种概念的既定认识,影响了我们思维最终的认识。因而,当使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信息进行转化,使之成为不同的概念后,我们对信息的反映将受到影响,也就是思维受到影响。所以说,语言靠影响抽象思维,进而影响思维的整体。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巨大的。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曾经提出过错误信息效应,在她的一次著名实验中,她向实验参与者播放了一段两车相碰的录像,然后问不同的参与者两车相碰的速度,她使用的动词分别为“hit”、“collide”、“bump”、“contact”、“smash”(这些词都包含“碰撞”的意思,只是程度不同)。一周后,被用“smash”提问的参与者,有很大比例的人回忆起汽车玻璃破碎的场景,而实际上这一场景并未出现。这可能与人们对这些词语的既定认识有关。仅仅依靠改变描述两车相碰的动词,就影响了实验参与者对两车相碰场景的记忆!可见,语言对记忆的影响很大。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在其他研究者的一次实验中,分别向英语和玛雅语母语参与者展示一个示范物体,如带柄的塑料梳子。然后再出示一把无柄的塑料梳和一把有柄的木制梳,请他们辨别哪一把与示范梳更相似。实验结果表明,英语参与者倾向选择形状相似的木梳,而玛雅语参与者倾向选择与示范梳材料一样的塑料梳,尽管塑料梳跟示范梳形状不同,但他们仍认为二者相似。因为在玛雅语中,所有的名词都要与构成物质的材料有关,如两根蜡烛要表述为“两根细长的蜡做成的单位”。这种语言影响了语言使用者对事物形状和材料的关注程度。
用好语言,塑造积极心态
知道语言如何影响思维,以及其巨大影响力后,我们就能够利用它改变思维的方式、提升思维的质量,最后使自身以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的一切。
一方面,当我们面对一件事物,形成一些基本的观念后,不要过分依赖语言传达思维,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会轻易地被特定概念的既定认识歪曲客观事实。做到这点,人们便可以比较准确、真实地认识事物了。
要准确认识事物,我们还应做到透过语言外壳认识事物。在现在的社会中,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各种媒体信息越来越多,我们从中接受到的大多都是语言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大部分有着影响我们思维的目的。因此,我们要警惕这些无处不在的影响,就需要抛开语言看事实。例如,不管是“工作调整”还是“组织优化”,都表示裁员的意思,都意味着有人失业;不管是“先发制人”还是“解除……武装”,都表示不正义的侵略战争。可见,虽然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语言给了我们不同的印象,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所以,我们应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被语言表象迷惑了我们理解事物本质的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用语言改变对某些事物的态度,使自己尽量以积极态度看待生活。除了要相对真实地认识事物,我们更应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它们,这样我们就能够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语言的诞生,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我们用它改变自身对生活的态度,正是实现语言这一目标的方式。
语言改变态度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当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时,使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反映这些信息。例如:当遇到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时,不要想到“这些是怪异的、愚蠢的、不合情理的事”,而尝试去想“这些是新奇的、有一定道理的事情”。这样的话就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使我们能中立地看事物,而不是走极端。又比如,当考试不理想时,不是使用“我失败了”这样的表达,而是用“我得到提醒”这样的语句。这样我们就会努力地学习,争取下次的成功,而不是选择放弃。虽然面对同样的事情,但是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也就有所差异。积极的语言使思维变得积极,进而产生积极的生活方式。
总之,现在的社会中存在大量的语言信息,我们应学会透过这些语言的外壳认识思维的本身,不要被语言所迷惑。
除此之外,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巧妙地运用语言改变自身的思维,让自己以更全面、更积极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事物。
*****
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转载须在文章开头处注明作者和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