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认知尺度,想着认知会有一些改变,的确如此,下面总结一下我觉得挺不错的点。
一,做学徒,需要盲从
当你去学习一个新的东西时,学徒思想,可以让你迅速学会一个新的领域。现在很多人提倡批判思维,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以批判性思维进行,就容易停滞不前,你对于接受的知识也好,思维也好,都各种怀疑,又花大量时间思考和验证,容易久久入不了门。
作为学徒,先不带任何偏见的,把师父的东西全部拿来,先消化吸收,全然心思的按照师父教授的来。作为老师,肯定知道什么是好的,知道在这条路上需要注意什么,学习什么。那么,作为学徒,只要全身心信任师父,全盘吸收,就会迅速的成长。也许在开头不明白或者搞不懂为什么的事情,到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但如果是初学者可能并没有这个能力去解决这个事情。
二,区分事实和观念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所以跟人有联系的,都是观念。花非花,树非树。当你看花,花已成为观念。听起来很佛性,因为其实,万事万物的存在,都因为我们去认知,去关注,而变得主观。所以,没有绝对的客观,一切都不是事实,只是观念而已。
就拿一棵树来说,树很高大,茂盛,粗壮,绿色的叶子等。这些有什么是事实呢?什么叫高大,每个人心里有自己的答案和看法,并且可能不尽相同。同样的,每一个观念都是我们的认知和看法,而这些认知和看法又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书本等等。
三,要短期还是长期?
写文的时候,你要的是什么?是梳理自己的知识?是为了传播?是为了现在引发焦虑?还是为了以后再看还有价值?
这个定义,会决定你的行动。
包括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短期的利益常常让人蒙蔽双眼,看不到未来,只一味的追求眼前的名,利,财富,而忽略了我们本来想要的幸福,快乐,尊重等等。
有人说,我搏名追利,挣很多钱,就是为了给家里带来幸福啊!对的,这个目标是很好的,但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是,我们在追求名利时,有没有做出给家里带来幸福相反的事情来?比如,长久的加班不回家,不关心家人,不陪伴孩子等等。如果有人说,这些都只是暂时的,等我成功以后,一切都会很好的。我想说,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我们在做的事情,要朝着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前行,而不是跑偏到另一个目标去了。
因为想清楚了这个,就不会追求10万+的爆文,也不会追求立刻就要挣多少钱,安心的做着事情,慢慢的向心中的目标前行,这样就够了。
四,内隐知识
很多人会一些技能,但不一定会教。
比如,很多家长教孩子小学数学,觉得,这么简单,为什么你就是不会呢?其实啊,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我们学会了某个知识或者技能后,为了节省力气,就自动省略了中间的步骤,只是下意识的完成而已。就比如,我们都会开车,但是,要教会别人的时候,我们得分解自己的步骤,我们发现,我们得做一次,才知道有哪些步骤。我教孩子系蝴蝶结也是这样,需要操作一次,慢慢的,看看是怎么完成的,才能最终告诉孩子每个步骤。
那么,我们去教孩子数学的时候,我们也会忽略很多的步骤,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只觉得,孩子天生应该懂啊,很简单啊!这也是为什么家长辅导自己的孩子很困难的原因。
介于内隐认知的概念,我们可以去近距离膜拜名人,大咖,去观察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展示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让他们教我们,或者去向他们请教什么。有很多很厉害的东西在他们身上已经成为了内隐认知,而这些,是他们不觉得有多了不起,可以拿出来说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些品质,让他们成为了大咖!
五,信息爆炸时代的界限
从前是信息匮乏,人们在意知识,在意资料,会精读看到的材料等。
而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资料,知识,信息已经过载了。我们不能再用以前的学习方式来进行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聚焦,别焦虑。有看不完的书和资料,学不完的课程,那么,选择和聚焦就变得尤其重要了。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一条路上走深,走远,是这个时代的稀缺。
六,接纳孩子,带领孩子创造
我们的孩子会有想象力,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家长不要去批判孩子,要知道人类的进步来源于此。如果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认知去规范孩子,给孩子一个框架,那么,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允许孩子做梦,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多想,多探索,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是为孩子在未来的竞争铺下的良好基础~
总之,还是本不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