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探究与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可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理解与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 - 反应联结。
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即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概念框架等。例如,布鲁纳的认知 - 发现说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应该通过独立思考、探索来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则强调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当新知识与旧知识存在这种联系时,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并且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二、大学生学习现状与认知主义理论的对应、相似与不同之处
1.对应与相似之处
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在大学课程学习中,许多学生会有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例如,在一些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编程、科研项目相关的课程中,学生们会主动查阅资料、尝试不同的算法或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类似于认知主义中强调的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知识联系的需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时,会联系到之前学习的函数知识;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会联系到基础课程中的原理等。
2.不同之处
认知结构的差异:虽然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大学课程的多样性和专业性,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可能在本专业领域内能够较好地构建知识联系,但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方面存在困难,这与认知主义理想中全面构建知识体系存在差距。外部干扰因素: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存在较多外部干扰因素。如社交活动、网络娱乐等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和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而认知主义理论更多关注内部心理过程,较少涉及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学习的指导意义
1.优化认知结构
大学生应该定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明确已有的知识结构框架,找出知识之间的薄弱联系点。例如在学习完一门课程后,可以制作思维导图,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与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2.主动学习策略
积极采用主动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多问“为什么”,不仅仅满足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历史事件时,主动去探究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通过查阅不同的资料来源来深入理解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建构能力。
3.克服外部干扰
意识到外部干扰对学习的影响,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并自我约束。可以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将学习时间和娱乐社交时间明确分开,在学习时间内专注于知识的探索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归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理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分析大学生学习现状与认知主义理论的关系,我们发现既有相符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优化认知结构、倡导主动学习和克服外部干扰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理论启示,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并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