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豆瓣就推出了“豆瓣猜”功能。根据每一次的数据录入——看了哪些书,正在看哪些书,对什么书感兴趣,来推测哪些书籍适合用户。数据录入得越多,分析得就越精准。
在主动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之前,我确实很常用这个功能,没事儿就去翻翻豆瓣又给我推荐了什么新书。因为会感觉——哇,你好了解我。
之后这个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买衣服、查资料、听音乐,在网络上输入的任何信息都能转变“猜你喜欢”、“猜你想知道”、“猜你还需要”……这些我未曾谋面的网络朋友,永远热情、敏锐,事无巨细地记录、分析着,以最快的速度更新着对我的把握。不夸张地说,它们了解我的速度与范围,胜过我身边的任何一个朋友。
不仅如此,它们还会在每年年终的时候,哗一下拿出一份年度报告,有条有理地告诉我,这一年我在它们的眼皮底下都做了些什么,向我宣告着它们的记录能力与分析能力,以及对我穷追不舍的关注,还有下一步准备推送给我的新功能与产品。
它们还不断地鼓励我毫无心理负担地向它们借钱呢。左小祖咒唱的那首“不借钱给朋友,就会失去朋友失去钱,借钱给朋友,又会失去钱失去朋友”在它们身上是不存在的。
渐渐地,它们不再仅仅是我们“只为你好不露面”的“朋友”,还有可能成为“家人”。几年前,我在深圳参观一个文化创意方面的会展。有一家公司专门做针对儿童的小小机器人,会唱歌,会笑,会讲故事,还会很多游戏。这家公司将它定位为“爸爸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个产品让我非常震惊。从技术上说,我毫不怀疑它们可以实现全方位、24小时随叫随到地陪伴孩子。但是,如果由机器人来陪伴孩子的成长,见证他们每一次摔倒、微笑,那,还需要父母做什么呢?
我不想要,我不想要那么贴心的“家人”啊。我想要一个会皱眉,会争吵,会以眼光注视着我的,人。
这让我想起每一台iPhone里都藏着一个叫siri的机器人。网上经常有人晒出跟siri的对话,siri的人设就是永远认真,永远柔和,永远不生气也不厌烦地回答用户的每一个问题,只要手机还有电,她可以一直工作下去。哪怕恶作剧地问上一万次她回答不了的问题,她也不会像真正的家人一样疲倦地打发道:“你该睡了宝贝”,而是一板一眼地重复:对不起,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Siri是不是会成为一些人的慰藉?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聪明如siri一样的机器人们,可以在三秒钟之内向我推荐最佳的导航路线,最近的餐厅,最划算的优惠信息,可是,她不会跟我一起坐在灯光下吃饭,说亲爱的,今天晚上的菜有一点咸。她不会因为我的头发乱了而哈哈大笑。滋养她的,是一块电池,而不是我们牵手走过的路。
所以亲爱的你知道吗,siri永远温柔,已经很聪明而且还会越来越聪明,但我不需要siri,我需要你。